今年以來,這樣的“食堂”在桐鄉迅速走紅,不少居民社區都有“食堂”全新開張。而且,每家“食堂”都是人氣爆棚,一到飯點就要排起長隊,隊伍里既有年輕面孔,也有銀發一族,還有一家三代一起來的,足以見得大家的認可,有的“食堂”日用餐人數最高超過600人次。


這是桐鄉創新打造的面向全年齡段的社區食堂,位置就在家門口,菜品豐富、價格實惠,老年人還能享受“惠老助餐”補助。

“我年紀大,自己燒飯太麻煩。有了這個食堂,吃得比自己做豐盛多了。”居民徐大爺是東方紅村社區食堂的常客,他每周都要來幾次,和老伙伴們邊吃邊聊,成了固定“節目”。張先生在楊家門未來社區食堂附近工作,他常常和同事去吃飯,對“食堂”的評價是“味道好、分量足、價格實惠”。


無論男女老少,大家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便捷”。 因工作忙碌而無暇自己做飯的年輕人方便了,在“食堂”可以自助挑選,享受到一餐熱騰騰的美食,也省下了買菜做飯的時間;身體不便操勞的老年人也方便了,吃上適口的營養餐,省時省力又省錢。


民以食為天,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7家老年食堂、146個老年助餐點,日均服務達4000人次,助餐總量117.49萬人次。
在桐鄉,生活的便捷不僅在于家門口的“食堂”。解決了吃飯問題,群眾的另一大關切——就醫看病,同樣能在這里找到從容的答案。

每周三,開發區(高橋街道)樓下角村衛生室里都格外熱鬧,本村的、周邊村的村民都早早趕來占位置。因為這一天,是高橋街道中心衛生院中醫師張俊加免費給村民看病的日子。“很多老人有關節毛病,腿腳不便,來衛生院不容易。”為此,張俊加主動選擇“下沉”,把每周三的休息日變成了義診日。


這樣扎根在村里、最大限度為村民提供便利的義診,已在桐鄉全市鋪開。今年,桐鄉搭建起了一個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每周一次的常態化服務網絡,各個鎮(街道)的基層醫療機構醫生來到村民“家門口”,奔赴一場溫暖的“每周之約”。

還有許多滬杭名醫,也在桐鄉落地了工作室。方劍喬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等國家級、省級專家工作站在桐鄉市中醫醫院落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李嬪名醫工作站”在桐鄉市婦幼保健院成立……接連不斷的好消息,讓桐鄉市民看病就醫的便利性與獲得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這種幸福,正是觸手可及的便捷所醞釀出的踏實與溫暖。它升騰在“食堂”的人間煙火氣里,也融于“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的優質醫療資源中。還有更多藏在我們身邊的“小確幸”里,成為了每天最平淡、卻也最實在的日常。


比如街頭隨處可見的共享“小黃車”,成為不少桐鄉人短途出行的“心頭好”,出門甚至可以“打公交”,就跟“打滴滴”一樣簡單;社區里建起的嵌入式“綜合體”,里頭有健身房、咖啡吧、中醫館等超多業態,一站式滿足居民需求;“遍地開花”的人才公寓,貼心的設計堪比商品房,讓來桐鄉就業人群直接拎包入住;還有“家門口”的口袋公園,每年都有上新,遛娃休閑都適合……
從舌尖到心頭,涵蓋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這份無需遠行、不懼風雨的便捷,正讓“幸福桐鄉”在尋常日子里悄然沉淀,成為心中那份最踏實的歸屬感。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