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我們推出“桐鄉風物”欄目,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醬鴨,是桐鄉年的味道,更是時間的味道;是桐鄉這座城市美食文化的傳承,更是無數桐鄉人的鄉愁。
豐子愷,醬鴨愛好者。招待朋友的時候,總少不了一道醬鴨做下酒菜。他在散文《湖畔夜飲》里就曾寫,自己與友人對坐飲酒時,有醬鴨、醬肉、皮蛋和花生米下酒。
在絕頂美味的醬鴨前,沒有人可以抵擋誘惑。
說起醬鴨,不得不提醬鴨的“集大成者”——三珍齋。三珍齋創始于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聞名滬、杭、嘉、湖等地,說是網紅店鼻祖也不遑多讓。
嘉興三珍齋食品有限公司還投資建設了一座醬鴨博物館。這段時間,這里火了,旅游團、大巴車接踵而至。走進醬鴨博物館,白墻黛瓦、小橋流水,仿佛走進了一幅水墨畫。
拔毛、腌制、晾曬、燒制……在這里,不僅可以近距離了解桐鄉醬鴨從原料選材到手工腌制、燒制的整個工藝流程,還能夠直接購買。
“這段時間,接待了很多來自江蘇、上海等地的旅游團,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000多位游客。”烏鎮醬鴨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三珍齋相關負責人曾在一次采訪中揭秘三珍齋的制作秘訣。他說,三珍齋的鹵味之所以好吃,在于它的食材、配比和火候。選料考究,加工時整體燒制,原汁浸燒,三次出湯,再放入上等醬油、黃酒、白糖和香料等佐料浸燒,出鍋后又得涂上一層麻油。三珍齋醬鴨的做法也是如此,選用生長周期150天以上的本地麻鴨,太嫩或太老、太肥或太瘦都不行,只有恰合適的麻鴨,制成醬鴨后肉質才能油而不膩,口感上佳。
相比于其他醬鴨,三珍齋醬鴨還多了一股別具一格的馨香。這種香味,來自于一種百年老鹵的神秘力量。民間流傳當年三珍齋老板的兒子分家時,置萬貫家財于不顧,獨爭那一鍋鹵汁。桂皮、小茴香、八角、砂仁……一百多年里,調料經過了無數次調整配比,凝結了無數三珍齋人的智慧和經驗,最終奠定了醬鴨的基礎味型。
煮制中,鴨皮和鴨肉不斷吸收百年鹵汁中的精華,顏色逐漸變深。煮好后,鴨子表面呈亮紅色,醬汁濃郁、香氣撲鼻。望著新鮮出爐的醬鴨,什么餐桌禮儀通通拋在腦后,趁熱夾起一個鴨腿,大咬一口,鴨皮勁道,鴨肉酥而不爛,鹵汁充分滲透到每一絲鴨肉中,甚至骨頭都有味,嗦完骨頭還忍不住舔兩下手指。
在對美食的評價中,“下飯”往往是食客心照不宣的最高褒獎。
似乎很少有人用“下飯”二字評價醬鴨,更多的是“下酒”,實則不然。
桐鄉人喜甜,毫無疑問,醬鴨帶甜味,卻在調味大師的手下神奇地做到了咸中帶甜、甜而不膩。在冒著熱氣、顆顆分明的米飯上,澆上一勺粘稠的醬汁,再將米飯與醬汁混合均勻,沾上油脂的米粒變得亮晶晶。舀一勺米飯,配著醬鴨,一口吃下,甜滋滋、油潤潤,幸福感爆棚。
跨越空間與時間,醬鴨構成了桐鄉人最平凡卻又最不可缺少的味覺記憶。
桐鄉醬鴨好吃,還需親口體會。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