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蠶寶寶吃桑葉比往年兇,個頭也明顯大一圈!”早在收繭前,農戶們就察覺到這批蠶種的不一般。
果不其然,這些農戶家都開出“高產單”,平均113斤/張,最高的超過了120斤/張。原來,這是省農科院培育的新品種——“絲棉1號”。
“今年春蠶季,我們在共育室試點養殖了2張,發現它的產量和品質都較普通‘白玉’品種有明顯提升,而且無須調整養殖方式,適宜推廣。”河山鎮八泉村黨委委員董鋒鋒介紹,晚秋蠶季,村共育室特意挑選18戶養殖經驗豐富的農戶定點發放,檢驗規模養殖成效。
為保障養殖順利,村里特派了“養蠶老手”定期上門查看、全程監管,桐鄉市農業農村局、省農科院的相關專家也及時指導跟進。
“絲棉1號”的蠶寶寶個頭壯實,吐絲能力也隨之見長。八泉村要求農戶采收“上山”6天后的化蛹繭,份量依然能高出普通蠶繭至少6斤,更關鍵的是,它的蠶絲纖度明顯更粗、回彈性更好。
“絲棉1號”正是省農科院培育的優質蠶絲被專用蠶種,恰好契合了八泉村打造本土手工蠶絲被品牌的發展規劃。
而這一新蠶種能順利落地,離不開“博士村長”顧興國的牽線搭橋。作為浙江省農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全省首批文化特派員,顧興國入駐八泉村后,一直全力助力村里挖掘、做強蠶桑文化。也是他,首次將2張“絲棉1號”優質蠶種引入八泉村。
“明年,八泉村計劃全面推廣‘絲棉1號’,屆時共育室發放的蠶種將全部替換為這一優質品種。”董鋒鋒告訴記者,八泉村自古便以蠶桑文化而聞名,如今為進一步做強產業,已完成“蠶花廿四分”手工蠶絲被品牌注冊。未來,八泉村還計劃以“絲棉1號”為核心打造高端蠶絲產品,助力特色產業提質升級,讓本土品牌越叫越響。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