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桐鄉新聞>桐鄉·時政

橫街,風雅入骨,風起云涌

2023-04-12 17:12   來源:    作者: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圖片

  到崇福不去橫街走一走,那怎么能算來過?

  崇福原是崇德縣縣城,是一座建筑在水上的千年古鎮。一千八百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千年不息由北而來,浩浩湯湯,將小鎮一分為二。春風大橋橫跨其上,長虹臥波,靜默而堅定地將古鎮的母親河攏在懷中。春風橋堍往西三四十米,左轉一仿古門洞,“縣街”題額其上,往南便可到達一條悠長悠長的老街,那就是橫街到了。

圖片

  橫街東西向,全長三百多米,石板路寬不足四米,兩邊皆老宅,不時伸出許多南北向的巷弄,魚骨頭一樣。崇福舊有弄堂 72 條半,多在橫街魚骨處:羊行弄、保安弄、西寺弄、立總管弄、廟弄……弄堂逼仄,若迎面走過總要退步、側身、致意、讓行,彬彬有禮,縣城的那點老派風雅,橫街弄堂養成有功。

  橫街歷史悠久,興起于元代,繁盛造極于明清。歷代有呂、吳、徐、蔡、勞諸大家族活躍其間,走出詩家、詞家、書畫家、革命家、科學家……望族之光交相輝映。短短三百米,煙云九百年,傳奇橫街演繹無盡風流、風雅與風骨,簡直可寫《橫街志》。

 風流溯源,望崇德斯文在茲

  崇德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建縣,至1958年并入桐鄉,縣史一千零二十年。崇福鎮即縣治所在,舊地名“御兒”和“語兒”記入《春秋》《國語》《左傳》,可見彈丸之地,風流淵深。

  崇福最光輝的歲月當從兩宋交替時開始。北宋南遷,于趙宋是國家屈辱的又一次破底,于崇福卻是繁華的契機。靖康恥,金甌缺,宋室天下殘山剩水,半壁江山。權貴士大夫們一批批逃離中原南下錢塘,旖旎在江南繁華中,“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崇福緊倚臨安,名士穿梭如過江鯽。范成大的“君不見衣冠盛事今猶昔,前說燕山后崇德”贊崇德五子登科的莫氏,媲美《三字經》中的竇燕山;楊萬里“睡起一河冰片滿,搗瓊擬玉夢中聲”詩句,描摹古鎮運河夜宿,俯仰之間,辰列于天,光滿于水。

  軟糯風雅是對江南的誤會,在戰亂與屈辱中,風骨始終錚錚。弱質女子李清照輾轉流離,豪吟“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一樹梅花陸放翁,“鐵馬冰河”“王師北定”,苦夢一生;赫赫戰功的岳飛飲恨臨安,百姓世世緬懷,永志敬仰,“精忠報國”,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水,隨器賦形是至柔,水滴石穿是至剛。江南屬水,崇福愈加,小鎮是運河水養起來的,崇福之地秉持水的格調,風雅之下埋著的是錚錚風骨!

 

水鄉風骨,看橫街風起云涌

  木心說,有骨江南,誠哉斯言!要看有骨崇福,當去橫街。

  東西橫街與南北縣街相交,舊時街分東西兩段,東半段臨近運河,至清末民初時,排門式店鋪鱗次櫛比,是縣城的商業中心;西段則多居崇邑望族,前文所列家族多居西段,明星迭出,燦若銀河。

圖片

  西橫街盡頭轉彎是廟弄,廟弄19號徐氏宅,曾住女詩人徐自華、徐蘊華姐妹。徐家簪纓世家,書香傳世,姐妹倆青史留下傳奇,不僅因為才情,更是因為義舉!

  徐自華生性敏慧,少有才名,嫁南潯富商七年而寡居。南潯張弁群(張靜江兄)辦新學潯溪女學,她受邀掌校與鑒湖女俠秋瑾相識,結拜入同盟會,成莫逆之交。兩人曾同游西湖,在岳將軍廟前立下“埋骨西泠”之約。浙皖起義失敗,秋瑾就義軒亭口,徐自華聞噩耗悲憤欲絕,不顧生死風雪渡江,收拾秋俠遺骸。歷盡艱險,冒死踐諾葬秋于西泠橋畔,“大義徐夫人”名傳天下。時人有詩贊她:“石門有女史,巾幗而丈夫!”

  這世間,總有情誼義薄云天,山高水長。完成葬秋事業以后的徐氏姐妹,追隨孫中山,反對袁世凱、辦教育、啟民智……成了真正的革命者。

  風骨橫街,自有鐵肩道義碧血丹心。那時追隨革命的,還有一個叫陳其美的湖州人,他曾在橫街典當行“善長當”做學徒十二年,度過了整個青少年時期。湖州少年成年后離開崇福到上海,成了辛亥革命一員猛將。

  陳其美在崇福有個好友名叫馬昭懿,住橫街中段半爿弄西側,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后參加革命。1911年武昌首義,馬昭懿領浙江省軍政府兩艘炮船,從杭州沿運河威風凜凜而來,要光復石門縣城。徐自華時在蘇州,急電浙江都督褚輔成乞援,褚派革命軍二百人馳援于馬。清末任知縣胡玉澤迫于形勢,領僚屬執白旗于運河邊迎候。石門縣兵不血刃而光復,橫街走出的三個革命者居功至偉。

 

文脈淵深,讀橫街風雅基因

  今人喜歡解碼文化基因,橫街的風雅與風骨,確是基因深植,其來有自。柳亞子曾贊徐自華俠義之風承繼呂留良:“天蓋吟成種菜詩,百年潦倒到今時。語兒溪水渾無恙,剩有精靈屬女兒。” “種菜”典出橫街“守愚堂”吳之振,“天蓋遺民”即呂留良。

圖片

  吳之振生于洲泉、葬于洲泉,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崇福度過,居處為橫街“守愚堂”。他一生敬仰蘇軾,在崇德西門外建“黃葉村莊”,取蘇詩“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之意。宋代的蘇軾應想不到,后世有鐵桿粉絲將“黃葉村”從詩歌搬進現實安居身心。他與好友呂留良一起編《宋詩鈔》,寫《種菜詩》,也取東坡“無錢種菜為家業,有病安心是藥方”的詩中深意。 

  吳之振少年時起從呂留良學詩,“十七從君學賦詩,東涂西抹總迷離”,孜孜矻矻,終成清初山林詩代表人物。呂留良歷明清鼎革,一生守著遺民氣節,死后五十年還要被雍正開棺戮尸,后人及門人全部遭禍。戮尸、斬首、流徙為奴,刑罰酷烈,成清朝天字第一號文字獄。

  文字獄的直接后果,是后世崇德之地學人多寄情藝術而逃功名。比如吳之振的裔孫吳滔一門,就成了書畫世家,與吳昌碩、吳秋農在清末合稱“三吳”。吳滔的故居名來鷺草堂,居址橫街保安弄22-24號。

  發生在橫街最風雅的事件,應屬清道光十八年深秋的待雪樓雅集。由待雪樓主蔡載樾召集,海寧方雪齋、錢泰吉,江蘇沈竹賓來聚,蔡家兄弟子侄輩及乘龍快婿徐亞陶齊集,吟詩作文,風雅無匹。以詩酒風雅著稱的臨平孫元培,為雅集作《待雪樓記》,石碑至今尚在。

  蔡家樓名“待雪”,是蔡載樾專為好友方雪齋而建;而雅集中的青年才俊徐亞陶,居鄰廟街,即前文中傳奇女子徐氏姐妹的祖父。遙想當年,真是風光霽月般美好!

  橫街風流,有雅人深致,酌酒賦詩;橫街風骨,有勇士沙場,守愚抱正;橫街風雅,有靜水流深,蘊藏起千年歷史煙云,涵納在青石板的每一絲氣息中。

圖片

  “風雅桐鄉”欄目持續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詳見《桐鄉發布》征稿 | 風雅桐鄉,邀您一起讀懂這片土地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