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桐鄉新聞>桐鄉·時政

七千年前的桐鄉煙火

2023-03-12 07:05   來源: 桐鄉發布    作者: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作家余秋雨在《故鄉》中寫道:“河姆渡……它以七千年前的稻作文明遺跡證明,這兒不僅是我的故鄉,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故鄉。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的一切歷史教科書的前面幾頁,都有了余姚河姆渡這個名稱?!?/p>

  我想,在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前面幾頁中,也應該包含桐鄉市“羅家角”這個地方,這是長江下游地區馬家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踏著春光,我走進了安靜的羅家角遺址,走進了七千年前的歲月。

  羅家角遺址,東西有兩條河流環抱,南為羅家角自然村,北瀕京杭大運河。主體部分是江南傳統?;滋锏匦?,四周是崗地,遍植桑樹,中部是面積較大的稻田農作區。這片約十二萬平方米的古代遺址,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置身其中,可以讓人真切感受先民們生活、生產的遠古場景。

圖片

  此時此刻,羅家角遺址安安靜靜,明媚的陽光照射下來,升騰著春天的蓬勃氣息。

  我席地而坐,空無一人的羅家角遺址,仿佛立刻人聲鼎沸,七千年前的先民一個又一個圍了上來,對我這個不速之客既是點頭歡笑,又是握手把談,他們摘來樹上的水果,以陶器盛來稻米煮成的食物,捕來的魚、獵來的獸與地里的菜,都已經煮熟了,他們熱情地邀我入席,一如七千年后的村民一般淳樸好客。

  他們是我的祖先,我是他們的后裔,黑頭發黑眼睛,黃色的皮膚,流著相同的血,盡管相隔了七千年,依然如此親切,沒有任何的隔閡。

  在這一刻,遠古的生活氣息席卷而來……

  是怎樣一種奇跡,穿越了六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今天我們相遇了。

  這是一九八〇年在羅家角遺址第二層出土的陶塑人像,高六點五厘米,淺褐陶色,呈站立姿態,五官特征雖已模糊,胸腹前鼓,臀部后突,雙腿微張,引人注目的是他腹下的錐形男性生殖器,造型突出而夸張。

  這件文物的出土,使桐鄉“第一人”橫空出世。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個桐鄉先民,以粗獷而簡練的形象,以原始祼露的藝術趣味,來到了當今的新時代,這是多么的神奇!

  制作陶塑人像的人一定是一位驕傲的男子漢,在方寸之間塑造的陶人形象中,有意凸現男性特征,展示男性力量,具有父系氏族社會男性崇拜的明顯特點。是否可以這樣猜想,這個桐鄉“第一人”,正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的產物,或者說是一種標志。

  在蠻荒的遠古時期,需要男人的膂力去征服自然,開墾種地,狩獵捕魚,更重要的是傳宗接代,只有人丁興旺了,才能擁有更多的力量,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與發展。

  沒有帝王將相,沒有士農工商,只有部落人群在這塊平原上勞作生活,繁衍生息。

  你好啊,遠古的男子漢,遠古的桐鄉人,正因為有了你,有了你們——男人和女人,頑強地生活,堅韌的生命,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有了今天的我們,桐鄉這方土地,那時人煙稀少,如今生活著上百萬人,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而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民族,已是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家庭。

  

  羅家角遺址第三、四層出土了一百五十六粒稻谷,其中秈稻一百零一粒、粳稻五十五粒,已全部炭化為黑色,經中科院考古所采用碳十四測定,距今已有七千零四十±一百五十年,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上發現的栽培水稻最早的年限。

圖片

  這是多么激動人心!

  民以食為天。水稻栽培,是古代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對人類的生存具有不可磨滅的杰出貢獻。而在桐鄉,在羅家角,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將世界水稻栽培的歷史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此之前,稻作起源在國際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或印度或日本或巴基斯坦,直到河姆渡、羅家角等地史前稻作文化先后浮出水面,中國作為水稻栽培發源地的地位已不容置疑。一九八九年,日本東亞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團前來羅家角遺址考察后,認為“羅家角遺址發掘出土稻谷,證明這里是日本栽培水稻的發源地之一”。

  桐鄉一邑向為魚米之鄉,這是七千年時間所形成的歷史,這頂桂冠名符其實。

  三

  羅家角先民結束了為尋找食源而遷徙漂泊的階段,人心思定,在此定居生活,必須解決住的問題。七千年前的桐鄉一地,海退成陸,茫茫平原,只有高地、低洼與水網縱橫,無處藏身,住房是現實所需,安居才能樂業。

  羅家角先民手持石斧、石錛,伐木砍竹,他們之中不乏能工巧匠,將樹木構件進行加工,以凹凸部位相結合——即后世所稱的榫卯結構,獨立的柱與梁以榫卯連接后嚴密扣合,十分牢固。擇地高崗,立柱架梁,泥土筑墻,茅草結頂,這屋子成為他們的家,居住生活,遮風擋雨。

  從石紡輪、陶紡輪的出土,我們可感知羅家角先民應用紡輪紡線,紡線的目的是織衣,雖然是粗布麻衣,但是可遮體、可御寒,替代了在此之前的樹葉與獸皮遮體的階段,使人類文明的進程跨越了歷史性的一大步。那時所形成的男耕女織的分工模式,綿延相承七千年,伴隨了我國農耕文化的整個發展歷程。

圖片

  羅家角先民在解決了衣、食、住這三大生活基本要素之后,呈現了“家”的功能與意義。

  在羅家角遺址中,出土了陶人與陶豬,這是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有了人、有了豬、蓋了房,家的概念才一步步清晰起來。

  四 

  茫茫沃野,沐風櫛雨,羅家角先民生死于斯,歌哭于斯。沒有任何文字,也沒有任何影像,他們的名姓,他們的事跡,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全都湮沒在遙遠的蒼茫塵土中。而在我們腳下這片大地下,出土的一件件文物中,來自遠古時期的豐富信息,展現了先民生活的一切場景,清晰如昨,栩栩如生。

  在桐鄉境內,目前已發現的馬家浜文化遺址有五處,分別是石門羅家角遺址、烏鎮譚家灣遺址、濮院張家埭遺址、崇福新橋遺址、屠甸吳家墻門遺址。七千年來,經歷了無數的自然災害,經歷了無數的兵戈戰火,石門、烏鎮、濮院、崇福、屠甸……依然是人們的宜居之地,而且越來越美好,這是多好的魚米之鄉,多好的風水寶地!

圖片

  “風雅桐鄉”欄目持續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詳見《桐鄉發布》征稿 | 風雅桐鄉,邀您一起讀懂這片土地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