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我們迎來了立夏。桐鄉人的立夏有“三件套”——麻球、咸鴨蛋、立夏飯。其中,立夏飯,是個重頭戲,相傳吃了這鍋飯,不容易疰夏。
本是立夏專屬的節氣飯,如今從4月上旬,一直持續到6月中旬,足足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成為桐鄉人在社交平臺上出鏡率最高的“網紅飯”。
小時,在田間地頭燒一鍋立夏飯并非易事。用九五磚壘起七邊形土灶,看似簡單,實則是門技術活,要是沒避開風,點起火來就得犯難了,要是搭得不穩當,鍋蓋一提一放、鏟刀一用力,很可能面臨“塌方”風險。
食材則要盡顯“野”性,能“順”到的都要就近“順”來。圍著一口土灶,大家各有分工,添柴、洗菜、剝豆子、切咸肉……而能抓起鏟刀的,往往是頗具實力的“技術擔當”,火候分寸的拿捏、咸淡滋味的調和,乃至揭開鍋蓋的最佳時機,他都具備了相當的話語權。
肥瘦相間的咸肉,煸炒出咸鮮的油脂,將藠蔥、豌豆、蠶豆、春筍、稻米等全數“俘獲”。熟透的藠蔥收起桀驁的性子,褪去辛辣,釋放出香甜的氣味;清甜的豌豆一抿起酥;時令的嫩蠶豆泛著微甜;鮮嫩的春筍丁,清甜爽脆。而那一顆顆香軟的飯粒,如同神奇的味覺紐帶,將所有的鮮美滋味調和得恰到好處……鍋蓋一揭開,滿口生津。
因為有了立夏飯,也便有了桐鄉人“雙標”的飯量,日常飯量和立夏飯的飯量絕對是兩個量級的,平日里再節制的胃口,一碰上立夏飯,總會不自覺地敞開。
一鍋立夏飯要說有多好吃,也不見得,只是當味道有了記憶的佐料,便會顯得異常珍貴。當熟悉的味覺觸及,那些原本褪了色的記憶便再次鮮活起來——磚灶騰起的嗆人濃煙、孩童爭搶柴火的嬉鬧聲、鐵鏟翻炒時的清脆聲響,都隨著熟悉的味道重新回歸。
如今的立夏飯早已超越了節氣美食范疇,成為桐鄉人社交生活中的重要一環。灶頭從田間地頭、河畔邊,轉移到了休閑農莊;鐵鍋從九五磚上,挪到了砌好的灶頭上……這鍋從立夏節氣里生長出的煙火,早已完成了它的時代蛻變,可不變的是我們圍坐在灶臺前的松弛和自在。
一年又一年,這融入味覺中的立夏儀式感,不正是我們在人生長河中錨下的參照項嗎?時光流逝,我們燒立夏飯的地點變了,圍在身旁的人變了,不變的是那一鍋飯的味道。“我們小時候,可是用磚塊自己搭的灶。”“上學時,大家從家里扛來鍋碗瓢盆、柴火、食材,到學校的空地上支起灶臺,那叫一個熱鬧……”圍著鍋灶,這些帶著溫度的故事,走進了下一代的記憶,正如上一輩的故事,也是這樣悄悄走進我們的記憶。一個不變的參照項,讓故事順著香氣流轉,沉淀得愈發醇香。
你準備吃立夏飯嗎?關于立夏飯,你又有著哪些難忘的記憶?一起來說說吧。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