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華(右)
陳華是桐鄉市第四人民醫院的醫生。2024年,當組織號召支援邊疆醫療建設時,她積極請愿投入到了援疆工作。

11月,陳華踏上了援疆之路。在日常接診中,她發現有不少生長發育方面問題的兒童,苦于這類疾病在當地診療仍是空白,不得不長途跋涉求醫。跑到阿克蘇縣城,來回路上得耗7個多小時;趕去烏魯木齊,單趟車程就超過10個小時……


“生長發育問題,如果不重視,后期很難彌補。”每次接診那些錯過最佳干預期的孩子,陳華都感到十分惋惜。一個念頭在她心里扎了根:在這里建一個生長發育專科門診。

“一名性早熟患兒的父母,聽說有援疆醫生開了專科門診,特意從隔壁新和縣帶孩子前來就診,我們給孩子開展了GnRHa治療,這也是沙雅首例性早熟GnRHa治療案例。”
“有個家長,之前一直帶孩子跑烏魯木齊看病,聽說沙雅本地也能治了,等聽完我們的治療方案后,他果斷決定回到本地給孩子治療。”……
能實實在在幫到這些家庭,陳華感到非常欣慰。

更讓她高興的是,門診落地后,不少原本對孩子生長發育“不當回事”的家庭,開始主動求醫。“說明大家真的意識到這類問題的重要性了,也證明這個門診,是他們需要的。”陳華感慨道。
可援疆的期限總有盡頭,如何讓這扇診室門,長久敞開?陳華心里早有了盤算:要把診療技術“種”進這片土地。

她拉起了一支“傳幫帶”隊伍:在科室開展小講堂,結合病例帶著同事們分析病情、制定干預方案,并利用工作之余,把生長發育專科的知識點結合本地病例做成易懂的課件。


跨越3700公里,作息時差約2小時,陳華日常的牽掛被拆分成了兩半,一頭是沙雅診室里那些等著她聽診、問診的孩子,另一頭是桐鄉家中那個9歲的孩子。

“孩子現在說起媽媽在新疆幫助其他的小朋友,覺得是件自豪的事情。”這扇小小的診室門,縮短了當地的求醫路,也把“奉獻”兩個字,種進了一個孩子的心里。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