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民沈先生(化姓)總覺得右耳又悶又癢,起初以為只是普通耳垢堵塞,沒想到耳內不適感越來越重,甚至影響聽力。到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檢查后發現,他的耳道內壁附著了一層絮狀物,耳內窺鏡下觀察,竟是真菌大量繁殖形成的菌落。

最近桐鄉陰雨連綿,空氣濕度飆升,沈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這段時間,每天都有2~3例。”該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費長順介紹,梅雨季是真菌性外耳道炎的高發期,潮濕環境加上不當清潔,極易讓耳道變成真菌的“溫床”。

費長順說,所謂耳朵里“長蘑菇”,其實是真菌感染的不同表現形態——有的呈現灰白色、灰黃色或者灰黑色膜狀或粉狀分泌物,有的像發霉的絨毛,還有的則形成類似小蘑菇的菌絲團塊。這些真菌團塊會附著在外耳道壁上,嚴重時甚至可能堵塞整個耳道。

這種醫學上稱為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疾病,一旦患上患者可能會有耳道劇烈瘙癢、耳悶耳鳴、聽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等不適癥狀,合并細菌感染時還會出現疼痛和腫脹等情況。
目前,經過局部清創和抗真菌藥物治療,沈先生的癥狀已明顯好轉。但醫生特別提醒,真菌感染容易復發,治療周期通常需要2-3周以上,患者務必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

耳朵為何會“長蘑菇”?
1.梅雨季持續的高濕度環境,為各類真菌的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
2.錯誤的耳部清潔方式,過度掏耳或使用不潔的挖耳工具會破壞耳道皮膚的天然屏障。
3.若患者本身患有灰指甲、足癬等真菌性疾病,在未做好手部清潔的情況下觸碰耳部,極易將真菌傳播至耳道內引發交叉感染。
如何預防真菌性外耳道炎?
醫生建議,日常要保持耳道干燥,洗完澡或游泳后可用吹風機低溫檔距耳朵20厘米吹干;改掉頻繁掏耳朵的習慣,因為耳垢本身有抑菌保護作用;避免使用不潔工具,采耳器械消毒不徹底可能導致交叉感染;控制室內濕度,建議使用除濕機保持濕度在50%-60%。
據了解,未來幾天桐鄉仍將維持陰雨天氣,提醒廣大市民要做好防護,一旦出現耳部不適要及時就醫,切勿自行處理以免加重感染。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