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癥監護室(RICU)內
醫護人員正在救治患者。
醫生為患者檢查。受訪單位供圖
在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活躍著一支被譽為“呼吸特種兵”的醫療團隊。作為獨立建制8年的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PCCM),他們已累計為15000余名患者守護呼吸健康。
翻開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PCCM)的成績單——2013年全市首例經支氣管鏡針吸活檢術(TNBA)、2015年開展肺功能康復治療、2016年首例經皮肺穿刺活檢、2022年開展全肺灌洗技術……每一項技術突破都凝聚著團隊的心血。
“有些患者送來時情況已經很危急,每一次呼吸支持都是在與時間賽跑。”科室主任張連生介紹,作為嘉興市首個獲評全國PCCM規范化建設二甲醫院優秀單位的科室,近年來,該學科屢攀高峰:2022年成功躋身桐鄉市醫學高峰學科行列;2023年設置嘉興市首個呼吸重癥監護病房(RICU);2024年初在桐鄉率先開展超聲支氣管鏡下活檢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已成功為50余名肺部腫瘤患者實施了病理活檢操作。
“以往縱隔深部病灶就像‘霧里看花’,現在有了超聲支氣管鏡引導,我們能在避開大血管的同時精準獲取組織標本。”科室主任張連生介紹,在新技術的支持下,肺外周小結節的穿刺活檢也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
走進呼吸重癥監護室(RICU),醫護人員正在緊張救治一名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患者。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2024年,這里救治了160余例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癥患者。
“快!患者慢阻肺急性發作,呼吸衰竭伴感染性休克!”不久前,一場生死救援在RICU打響。80多歲的老人被送來時已命懸一線,血氧飽和度持續下跌,血壓難以維持。醫護團隊立即投入搶救——無創通氣、強效抗感染、升壓支持……多管齊下與死神爭奪生命。
回憶當時的搶救場景,主管醫師章英彰仍記憶猶新,他說:“患者血氧飽和度一度降至60%,我們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經過3天3夜的救治,老人病情逐步穩定下來,終于轉危為安。
“我們采用多學科聯合診療和‘一人一策’個性化方案,配合無創呼吸機、高流量氧療等設備,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超過93%。”張連生介紹,目前該科室與浙大邵逸夫醫院PCCM科建立協作,每周均有專家來院指導診療。
在浙江省重點監控病種質量評比中,該科室支氣管哮喘診療人次高居全省第2位,慢阻肺診療人次位列全省第14位。這優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該學科推行的科學完善的慢病管理體系,即通過“醫院-社區-家庭”三級聯動模式,為慢阻肺等患者提供全程管理。由專科醫護聯合社區醫生團隊,通過隨訪、用藥指導和肺康復訓練,實現住院到居家的無縫銜接。
“張主任,我又來復查了。”患者老錢(化名)熟絡地和醫護人員打著招呼。大約10年前,老錢因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入院時已基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如今在團隊的長期管理下,他住院次數從最初的每年3至5次降到近5年僅4次,并恢復生活自理,重新找回了生活信心。
干事創業,關鍵在人。近年來,科室堅持“請進來、送出去”的培養模式,目前已形成“學科帶頭人+骨干+后備”三級人才梯隊,現有高級職稱醫師4名、主治醫師4名,先后組織團隊骨干赴浙大一院、浙大邵逸夫醫院等省內外頂尖醫院進修深造。近3年完成省級課題1項、在研省級科研3項,開展新技術13項,發表SCI論文2篇,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呼吸健康關乎百姓生活質量。”張連生說,醫院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努力為桐鄉市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呼吸健康服務。到2030年,學科診療能力力爭達到三級甲等醫院PCCM科的同質水平。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