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注射新冠疫苗副作用大?兒童用藥照成人劑量減半即可?多喝果汁有助于排毒?最新一期“科學”流言榜發布,對近期流傳甚廣的幾個健康偽知識進行集中辟謠,快來看看你中招了沒。
青少年注射新冠疫苗副作用大
流言內容:青少年與成人體質不同,注射疫苗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反應。
真相解讀:目前,根據我國及阿聯酋等國家的試驗研究表明,3—17歲年齡組注射新冠疫苗后,產生抗體的情況與成人組類似,而且該年齡組在接種后,并不會發生更嚴重的副作用。經查證,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陸續開展青少年接種,年齡一般限制在12—17歲。作為防疫的重要環節之一,青少年接種疫苗很有必要。
上榜理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能松懈,該流言將此前發布的“青少年暫緩接種疫苗”錯誤解讀為青少年注射疫苗后會有副作用,這會致使部分青少年及家長產生誤解,從而阻礙疫苗接種,實則不利于疫情防控,更將青少年暴露在危險之中。
兒童用藥,按成人劑量減半即可
流言內容:兒童與成人都是人,只是兒童的身體沒有成人大而已,所以兒童用藥可以按照成人藥量減半。
真相解讀:兒童的身體代謝功能與成人有所不同,對藥物的處置能力、用藥禁忌等方面,均與成人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簡單地將成人用藥量減半用于兒童,不僅無法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還會帶來一定的用藥風險。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需要減量服用,對于一些體重較大的兒童,其正常用藥量與成人用藥量是一致的,如果此時仍然減半用藥,反而無法達到藥效,延誤治療。另一方面,對于本身就是兒童不宜使用的藥物,如抗菌藥物中喹諾酮類藥物(各種沙星),即使將此類藥物減半服用,仍可能對少年兒童的軟骨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果孩子生病,一定要依據兒科醫生的指導服藥。
上榜理由:科學用藥事關生命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用藥量“兒童減半”看似簡明直觀、便于操作,但卻違背了科學用藥的原則,用藥劑量不當還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所以用藥一定要“遵醫囑”而非“想當然”。
有機蔬菜比普通蔬菜營養價值更高
流言內容:有機蔬菜更貴,是因為種植方式精細,營養價值更高。
真相解讀:有機蔬菜是指來自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標準生產出來的,經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允許使用“有機食品”標志的蔬菜。有機蔬菜的核心是安全,但安全和營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應混為一談。客觀來講,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相比,在安全性上有絕對的優勢,但并不能據此認為有機蔬菜的營養也比普通蔬菜豐富。另據我國實驗研究發現,同品種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兩者營養成分含量各有高低。
上榜理由:有機蔬菜比普通蔬菜價格高,這是事實,但要強調的是,這個“高價格”是高在安全性上,其營養價值與普通蔬菜相比并無特殊優勢。營養價值與安全性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如果是為了更高的營養價值而選擇有機蔬菜,反而是緣木求魚。
只要充分加熱,做熟的死螃蟹可食用
流言內容:如果螃蟹死了沒多久,細菌還沒來得及繁殖,可以充分加熱食用。
真相解讀:螃蟹死后,其體內的細菌會迅速繁殖分解蟹肉,組胺含量會急劇增加,此時食用很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組胺是一種有毒生物胺,存在于腐敗變質的水產品肉質中,食用8~40mg即可令人輕微中毒,攝入超過100mg就會導致嚴重中毒。有實驗研究顯示,大閘蟹死后在室溫下放置3小時,其體內的組胺含量可從3mg/100g增長至6mg/100g,且隨著時間推移組胺含量還會繼續增加,即便高溫加熱后也無法去除,這是食用死亡河蟹導致中毒的主要原因。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無法準確判斷螃蟹的死亡時間,因此死蟹還是不吃為好。
上榜理由:“秋風起蟹黃肥”,又到一年食蟹季,“蹲”死蟹是很多食客的“省錢之道”,食品安全意識淡漠或知識匱乏可能引起“中毒事件”,引發嚴重后果。
多喝果汁有助于排毒
流言內容:身體里會隨時產生毒素,累積多了會得病,多喝果汁有助于毒素排出。
真相解讀:人體內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有兩類,一類是身體正常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能隨汗液、尿液、糞便等自然排出體外;另一類是從食物或自然環境進入人體的有害物質,如農藥殘留、有害氣體等,這些物質可以通過肝臟解毒,而不是通過腹瀉排出。有些人喝果汁后腹瀉,是因為人體攝入過量的果糖,小腸無法完全吸收,在結腸內經細菌發酵,促使腸胃過度運動,進而誘發了腹瀉,與排毒無關。長期飲用果汁,不僅會誘發肥胖、高血脂、脂肪肝、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疾病,還會因為糖分攝入過多使血糖上升,從而刺激皮脂腺分泌,加重痤瘡。此外,榨取果汁會損失很多營養素,還不如直接吃水果獲得的營養多。
上榜理由:“排泄”不是“排毒”,這則謠言盯住“排毒”中“排”的字面意義,讓人以為體內所有有害物質都可以像“排泄”那樣“排”出體外,殊不知果汁雖可以促進“排便”,但原理是誘發腹瀉,而不是“排毒”,更無關養顏。
輸液一定要選右胳膊,左胳膊容易引發心肌痙攣
流言內容:偏涼的液體從左胳膊進入,可能引起心肌痙攣,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輸液要選右胳膊。
真相解讀:人體左右兩側靜脈的分布是對稱的,不論從左手臂輸液還是右手臂輸液,最終都要通過上腔靜脈進入心臟,藥物作用效果并無差異。此外,人的體溫及血液溫度均為37℃左右,輸注的液體進入心臟前,會經過人體血液和內環境的“加熱”,不會對心臟血管產生強烈刺激。雖然長時間、大劑量輸注低溫液體有可能對局部淺表靜脈產生刺激,但這種影響非常有限,可通過加強局部保暖來改善。只有在極端情況下,如患者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則可能對寒冷刺激異常敏感,冰冷的液體進入體內會刺激迷走反射加強,出現心率減慢、低體溫、意識喪失等情況,但通過及時搶救可迅速恢復正常。因此,普通人輸液并不需要糾結是左胳膊還是右胳膊。
上榜理由:由于知識體系不夠完備以及缺乏一定的科學精神,公眾面對很多科學問題容易做出錯誤推斷。需要通過科普知識不斷引導科學思維,傳播科學精神,提升全社會的科學素養。
(來源:科普中國)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