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一派
不知不覺,我從楊家門搬到環北新村,到今年已實足有26個年頭了。時間都去哪兒了?搬家那年,兒子剛讀小學,如今已工作5年了,而環北新村,也從當初的“小鮮肉”,變成了“小老舊”。
一個地方待久了,總會生出一些情愫來。比如生我養我20年的老靈安,割舍不斷的鄉愁,化成了30多篇懷舊文章。而環北新村,于我而言,就像一個老朋友,雖經歲月磨難,那份感情卻愈發堅固,歷久彌新。
剛搬來那會,別人問我:“搬哪了?”我說:“環北新村,打靶場就在我家后面。”確實,推開北窗,打靶場近在咫尺,幾棵大樹的樹枝幾乎觸手可及。
一說到打靶場,年紀大的還好,一副“我知道”的神態,年紀輕的,就納悶了,打靶場?在哪里?
打靶場又名假山,說白了就是一個土墩子。1975年,這一帶還是一片高低不平的田地,當時的梧桐鎮逾橋大隊動員李家埭、絲車浜、湖家廟等幾個生產隊,用人工挑土的方式,整理成了平整的農田,東北角建了打靶場。
根據《桐鄉市軍事志》記載,靶場建于1976年,長55米,寬25米。1987年3月,因修建環城北路,打靶場報廢。打靶場,顧名思義,就是民兵訓練打靶的場所,當時僅設有100米、150米、200米3個靶臺,主要供使用輕武器作臥、跪、立各種姿勢的射擊訓練之用。
桐鄉境內無山,所以哪怕是一個土墩子,也能引起大家的濃厚興趣。而曾經作為靶場的假山,更是充滿了神秘感。廢棄后的靶場,常有三三兩兩的市民上假山游玩。我剛搬來的那會,還能在土坡上挖到當年的子彈頭。
說來難為情,我雖然與假山做了20多年鄰居,上去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故此,特意挑了一個周末下午,決定去假山好好轉轉。拾級而上,我努力裝出一副爬山的樣子,雖然明知道這是個高不到5米的土墩墩,上去毫不費力,但總得尋找出爬山的感覺來吧。誰叫桐鄉無山呢。
陪伴了我20多年的假山,就好像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上了假山,放眼望去,有點凄涼,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原先的亭子,只剩下兩只90度角的水泥凳子,本該爬滿藤蔓的水泥架子空蕩蕩的,幾個健身器有點生銹,一看就是很久沒人使用了。
大約5年前,假山差點遭遇被夷平的厄運。小區停車位緊張,社區設想推平假山,改作停車位,在征求居民意見時,因大部分業主持反對態度,假山才逃過一劫。那山,那樹,那人。假山無言,住戶有情。附近的居民跟這座假山朝夕相處幾十年,低頭不見抬頭見,早已生出感情。這份深入骨子里的感情,難于割舍。
近年來多次遭遇雷雨大風襲擊,大樹折損不少,但剩下的幾棵年過半百的大樹,依然頑強屹立在假山上,守護著這方土地。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打靶場,就像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一生無言,但似乎又在訴說、見證著這個時代變遷的歷史。
○桐城一派 靈安人,號桐城。鬢已霜,臨退休。初代課,后入職。喜碼字,見報章。評球忙,成網紅。憶往事,留爪印。針時弊,揚清濁。臧與否,任人評。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