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濤

出自1937年《兒童生活》第2期。
在“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前的數年間,中華大地早已烽煙四起,民眾憂憤,文藝激蕩。文藝界的抗戰之聲并非始于盧溝橋的槍響,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抗戰的聲音”便悄然傳遍紙頁、舞臺與旋律之中。
錢君匋,這位后世更熟知于集書法、篆刻、作曲、裝幀、繪畫、詩文于一身的藝術家,在1936年至1937年間,便以極大的民族熱情創作了多首具有鮮明抗日色彩的歌曲,分別刊載于《青年界》《兒童生活》等進步刊物之上。這些歌曲語言鏗鏘、氣氛高昂,面向不同受眾群體:有獻給孩童的啟蒙曲,有面向軍人的戰斗歌,也有鼓動全民抵抗的吶喊之聲。
這些“戰前之聲”,不僅體現出文人的憂國情懷,也折射出那個年代中國文化界的集體焦慮與戰斗姿態。
一、《小朋友!你知道嗎?》——童聲中的覺醒
歌曲開篇即以最直接的語言揭示民族危機,毫不掩飾地告訴孩子們:國家正遭受侵略,邊疆失守、寶藏被奪、敵人橫行。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歌詞或許略顯“沉重”,但在1937年,“沉重”正是現實的全部。
這首歌曲沒有回避戰爭的殘酷,也沒有將兒童置于“與戰爭無關”的圈外。相反,它賦予孩子們明確的使命感:“小朋友們,快起來練兵操……用全力去征討。”這既是動員令,也是寄托——將民族未來的希望寄予新一代的覺醒。
從傳播角度來看,歌詞朗朗上口、節奏明快,極適合在學校、少年團體中傳唱,也為當時提倡“抗戰教育從娃娃抓起”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二、《空軍歌》——云端之上的壯志與榮光
與《小朋友!你知道嗎?》面向兒童不同,《空軍歌》所指向的,是當時最先進、最受矚目的空軍部隊,也是那些渴望投身軍旅、保家衛國的熱血青年。
“國防最要是航空”,歌詞一語道破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彼時中國空軍力量相對薄弱,卻肩負起護國重任。這首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用高昂筆調書寫“航空救國”的理想。
“撥開云霧”“駕御罡風”“重振國威”“縱橫長虹”——歌詞中頻頻出現的高空意象,將飛行員形象拔高為“天上英雄”。其中“我愿做個空中將,驅除敵機無影蹤”更是具有強烈宣誓意味,成為激勵青年的吶喊之句。
這首歌不僅是藝術作品,也是一種輿論戰術,讓“航空救國”的理念深入人心,為當時的空軍建設和青年招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
三、《御敵歌》——炮火與怒吼中的民族精神
若說《小朋友!你知道嗎?》體現的是童心的覺醒,《空軍歌》寄托的是藍天夢想與國防愿景,那么《御敵歌》則是一首浸透火藥味與民族憤怒的殺敵戰歌。
“用炮射、用刀殺、用槍打、用彈炸!”排比句式貫穿全曲,節奏強烈、氣勢如虹,宛如急促鼓點擊打人心。歌詞結構上極具重復性與沖擊力,是最適合集體合唱與軍中操練的激勵之歌。
值得一提的是,《御敵歌》由外國作曲家Henry S. Sawyer譜曲,這不僅展現了當時中國文藝抗戰并不孤立于世界,也體現出外國友人對中國抗戰事業的支持。
“須知中華不是好惹,有鐵血男兒鎮壓!”這一結尾句,既是口號也是宣言,擲地有聲,昭示出一個千瘡百孔但依舊不屈的民族意志。
尾聲:鳴于未戰,先聲奪人
這幾首創作于抗戰全面爆發前的歌曲,是一場民族危機下的文化先聲,它們不只是旋律與文字,更是鼓角與號令,是戰爭尚未全面到來時的先覺者之音。錢君匋先生的作品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戰前”的創作,實則早已投身國家命運之流,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沈濤 浙江省歷史學會抗日戰爭史研究會理事,桐鄉市鳳鳴民間歷史研究中心法人兼主任。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