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憶英

用鸕鶿捕魚的漁民。
大運河上的船民賴運河而生,長年累月地在水上勞作、生活,產生了不少生活習俗。所謂船民,就是以船為家,并且在船上勞作——或從事捕撈,或從事運輸,或從事一些與船密切相關的營生,如罱河泥、撈水草、裝糞、擺渡的人。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從事捕撈的船民,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漁民。在舊社會,船民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艱苦,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們經常說:“天下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浦泉、群明編《明清民歌選(乙集)》中有一首浙北山歌《搖船》,是描寫水鄉船民的歌:
水里搖船水里歇,水里搖船能得幾個大銅錢?
六月曬得泥鰍黑,十二月凍得紫蝴蝶。
水里搖船水里歇,水里搖船能得幾個大銅錢?
穿身破衣千個窮心結,頭上帶個井乃圈。
伸腳伸去到灶前,縮腳縮在下巴前。
水里搖船水里歇,水里搖船能得幾個大銅錢?
綠汪汪水當褥子,絲草蓑衣蓋身體。
萬臺眼浪當枕頭,羅非眼里望青天。
一、船民生活
桐鄉一帶,以船載客或替人裝運貨物的船民只占少數,他們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場所,條件好的人家還在岸上有房。如大麻鎮黎明村的楊巧加,小小年紀就與其養母一起“扳槳”,也就是劃船婆(載客載物)。在水上運輸的船只中,“劃船”是最小的,船身長約四米,兩頭狹窄。劃船的人,一個在船艄扳槳,一個在船頭劃船兼把舵。中艙長約兩米,寬八十厘米,為載客之用。這種船只能載一兩位客人,最多帶小孩乘三個人,那已經很擠了,如果是載貨,則不能超過四百斤。行駛途中,前面扳槳的人必須與后面劃船的人聯合起來,協調使勁,還要隨時用力以膝蓋支撐船沿來壓穩船只,這樣船才能行得既穩又快。
更多的船民是以捉魚(捕魚)為生的,他們居無定所,以水為路,以船為家。漁船一般為三噸或一噸半的木頭船,分為前艙、中艙、后艙三部分,船面上鋪設有一塊塊可以翻轉的木板,稱為“平基板”,漁民在板上活動。前艙是漁民下網的平臺,艙下可以藏魚。中艙上方蓋有頂棚,前后都設有擋門,可以遮雨擋風,這就是漁民的臥室。船尾為后艙,是行船搖櫓的平臺,船艄平基板邊上放有一只缸灶,上面放著鐵鑊子,就算是灶鑊間。船艄上方搭有高高的涼棚,涼棚高過中艙的頂棚,這樣在搖櫓行船時就可以望見前方大片水域,以免與對面過來的船只發生碰撞。
漁船有好幾種,專門用“摸魚鳥”(鸕鶿)捕魚的叫“木鴨船”,放黃鴨的叫“黃鴨船”,以放絲網、魚釣為主的叫“腳劃船”,用網捕魚的稱為“捻網船”。
桐鄉地區的漁民來自好幾個地方,同一個地方來的為一幫,有湖北幫、蘇北幫、湖州菱湖幫等,當地漁民則稱本地幫。各幫都有一個“香頭”,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烏鎮本地幫漁民的“香頭”名叫朱仁寶,平時以捕魚為生,漁民一旦有事就去請他。那時候,烏鎮一帶最大的“香頭保長”名叫吳桂福,是吳興人,他手下有許多“香頭”,管理著各自區域內或不同幫派船民之間雜七雜八的事務。
屬于哪個幫,只要一看漁船就知道了。湖北幫的船比較短,船身寬,肚皮圓,用雙槳劃行。蘇北幫的船船身狹長,用單槳劃行。菱湖幫的船和本地幫的船船身瘦長,船尾高翹,用櫓板搖船。湖北幫的船還有個特點,就是船身兩邊貼有兩根“腰勒”,即將一根杉木剖開鑲貼在船兩邊,可以起到穩定船身的作用。
船上人苦,漁船上的人更苦。漁民不管是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冬,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結冰飄雪,差不多天天要出船捕魚,否則就沒錢買米下鍋。漁民每天起早貪黑,也捕不到多少魚,一般也就一二十斤。舊社會,魚不值錢,鱖魚、甲魚是一角五分一斤,鯉魚、鯽魚、黑魚是一角一斤,鳑鲏魚、川條魚只有四五分一斤。當時大米一角多一升,一斤魚甚至還換不到一升米,漁民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
漁民一年四季捕魚,過年時也要捕到農歷臘月廿九才停止。大年三十這天,幾戶至親或特別要好的漁民相約把船停在一起,用毛竹爿將幾條船的船頭、船尾捆綁固定,形成一個穩固的“水上平臺”,方便大家走動。幾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在船上過年要拜觀音和財神。漁民到附近集鎮上的紙馬店請來菩薩馬幛,貼在一塊板上,放在船頭平基板上拜一拜。供菜用一個元寶頭(豬頭),討個招財進寶的好口彩;一條鯉魚,寓意鯉魚跳龍門,圖個吉利;再加上雄雞,還有千張等素菜。請神后,吃年夜飯。燒年夜飯時,漁民會燒滿滿一鍋子,吃剩有余就算吉利。年初一早上要吃圓子,叫“順風圓子”,討個行船順風順水的吉利。過年時一般要停船三天,年初四開船捕魚。新年第一次捕魚要講究吉利,最好第一網收上來時有鯽魚,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口彩。捕到鱸魚會特別開心,因為鱸魚胖乎乎的,漁民稱它為“財神魚”,捕到財神魚預示著當年要發財。
同一個幫的漁民,有用“摸魚鳥”捕魚的,也有用網捕魚的,各不相干。烏鎮本地幫漁民王云根就是用“摸魚鳥”捕魚的,據他說,漁船上男為主,女為輔。大年初一一大早,所有用“摸魚鳥”捕魚的人會將船搖到大的漾潭里,在船頭點上香燭,用力將船旋三轉,船停止后,船頭朝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是捉魚的方向。年初一旋船定方向,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規矩。正式出航捉魚時,要點香燭,放炮仗,而后男主人磕三個響頭,站在船頭用篙竹向船前的水面用力劃三下,一定要劃出浪花,劃出水聲,這樣捉魚時才會一帆風順。
漁民在水中討生活,講求“三靠”,第一靠水,第二靠天,第三就是靠菩薩。運氣好時,會有好的收獲,通常講“十網九網空,一網就成功”,就是這個意思。而天氣不好,刮風下雪,就會影響捕魚收成。
民國二十三年(1934),湖州、桐鄉地界大旱,從農歷三月到七月,整整四個月沒下一滴雨,小河小溪底朝天,就連大運河也干得像一條浜,船都搖不過去。漁民們只好摸水菜(河蚌)、扒螺螄充饑,后來螺螄也扒光了,只好挽只籃子上岸討飯。有些年輕力壯的漁民會去打工,幫農民挖浜,從運河里引水去救禾苗。當地有個傳說,當時開浜時挖到一只海碗大的癩蛤蟆,大家都感到新奇,想用秤來稱它的重量。誰知癩蛤蟆突然開口了:“勿稱三斤半,稱也三斤半,落雨要過七月半?!焙髞?,果然到七月半后才下雨。人們認為癩蛤蟆是天上的神仙下到民間來報潮汛的。
漁民最怕天災和人禍,人禍就是戰亂和土匪??箲鸨l前,一籃子魚可以換一升米,那時候十升等于一斗,一斗米是十五斤,經常是上午捕的魚上午就賣掉,下午捕的魚晚上之前就賣掉,即使這樣,漁民還常常無米下鍋。
抗戰爆發后,漁民的生活更加艱難了。大多數漁民吃了上頓沒下頓,加之生存條件惡劣,無法抵御各種風險,只能聽天由命。
?。ㄕ浴锻┼l大運河文叢》:
《吳風越韻》——桐鄉大運河畔民俗風情)
贈書角
本版內容還在愛桐鄉APP上同步刊發,每篇作品下留言點贊最高的讀者,可獲贈該文所出的單本書。
想一次性獲得整套文叢的讀者,可以在愛桐鄉APP積分商城,通過積分兌換形式獲取。

領取地址:新華書店桐鄉書城一樓服務臺
地址:桐鄉市梧桐街道振興中路35號
聯系電話:0573-88188999

運河船民。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