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記憶中的鮑家灣

2025-07-17 08:19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編輯: 周洋 發表于:  浙江桐鄉

袁麗馨

  江南的梅雨時節,空氣中浮動著草木的清香。我總是在這樣的天氣里想起外婆家的鮑家灣——那方被運河支流溫柔環抱的村子,宛如一幅洇染了時光的水墨長卷,在我心中徐徐展開。櫓聲欸乃,驚起葦叢間的水鳥,大舅駕著小船,緩緩駛入畫中。那是媽媽與襁褓中的我第一次回鮑家灣時的情景。

  媽媽是外婆的第六個孩子,生在鮑家灣鄭家,卻長在烏鎮南柵陳家。三十多年間,她與鄭家幾乎斷了聯系,直到她的第六個孩子——我出生那年,大舅的小舟才劃破這長長的沉寂。從那以后,這座距烏鎮“二九”路的小村莊,就成了我們家的“大后方”,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樂園。正如媽媽所說的:“血,畢竟濃于水。”

  五歲那年,我跟在哥哥的身后,第一次步行走到了外婆家。十多里土路,九座石橋,腳后跟磨出了血泡,我沒喊一聲累,那是來自鮑家灣的吸引力給了我力量。那時的鮑家灣大名叫“爐頭人民公社三元大隊鮑家灣生產隊”,幾十幢青磚灰瓦的老房子歪歪扭扭地排列在狹徑河的北岸。稻場上晾著自家織染的藍印花布,竹籬笆上爬滿扁豆、絲瓜,田連阡陌,桑顛雞唱,傳統的古村落宛如一座袖珍的農耕博物館。媽媽說這里的村民個個都是農業“專家”,他們的智慧和勤勞超乎想象,觀星象能預知晴雨,看云色可推斷旱澇。最令人驚嘆的是,他們樣樣都能自給自足,從種桑養蠶到織布裁衣,從碾米磨面到釀酒制醬,就連造屋壘墻這樣的大事都能搞定。長大后,當我讀到張履祥先生的《補農書》時,不禁會心一笑——這位住在鮑家灣鄰村的先賢,用筆墨記載總結的農耕智慧,分明就是鄉親們的真實寫照。

  說來也是奇,明明是一群深居鄉野的農民,他們卻舉止儒雅、心胸寬廣。我的人生禮儀課堂在鮑家灣,媽媽在村里有個特別的稱呼——“六弟”,大舅說,這是家人與鄉親們對媽媽這位文化人的尊重和喜愛。村民見到媽媽總要站定寒暄,互致問候,那份認真和熱情,像是在行古禮。我與村里的小伙伴們姐妹相稱,其中玉蓮、三毛都比我小,她們帶我采桑果、教我識五谷,像是我的小老師。我從小笨拙,一次學走高蹺,手中的桿子竟然打到了玉蓮的臉上,劃出了血,嚇得我直哭。媽媽知道后帶我上門致歉,玉蓮媽媽不僅沒有一句責怪的話,還拉著我的手說:“不急,沒事的,出點牙血,明天就好!”這份寬厚,讓我記了一輩子。

  鮑家灣人的重情守禮,不僅體現在為人處世之中,更鐫刻在對天地和先人的敬重之中。八十多歲的大姨讓我見識了什么叫“慎終追遠”。那日,我去鮑家灣接母親,見大姨顫巍巍地從河對岸走過來,手里還提著一條五花肉。大姨說:“今天是我奶奶的忌日,我回娘家祭奠。”聞言,我大吃一驚——大姨自己老得快走不動路了,卻仍銘記著離世半個多世紀的祖輩,這份孝心何其深厚。

  這種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在鮑家灣處處可尋。橫跨在村前狹徑河上的三元橋,既是村民眾志成城的見證,更是大舅畢生引以為豪的杰作。1945年,河上的木橋腐朽成了危橋,時任族長的大舅毅然發起了建橋倡議。他不僅帶頭捐錢捐物,更奔走聯絡對岸胡家浜族長胡金山,帶動兩村村民共同籌資。集得善款后,大舅與胡金山親自搖船外出選購石材。建橋之初,面對選址與打樁碰到的難題,大舅特意請風水先生巧設妙計,用三塊銀元選定橋址,這也是橋名“三元橋”的由來。作為主事人,大舅日日守在工地上監督工程質量,歷時一年多,大橋終于建成。由于用料和建造考究,預算超支。這時,大舅默默變賣了家中兩擔上等煙葉,支付了石匠工錢。

  近年,據地方史專家考證,爐頭鄭家始祖是北宋宰相鄭居中,宋室南渡時定居爐頭。大舅倒是曾告訴過我,村里的鄭姓人家出自同一個祖宗,都是從遙遠的北方遷徙過來的。他說老祖宗會挑地方,鮑家灣是一處風水寶地,村前的狹徑河東連金牛塘西通白馬塘,土地富庶肥沃,旱澇保收,村子離爐頭集鎮又近便,去喝早茶、買東西相當方便。

  鮑家灣不僅是一處風水寶地,更是歷史底蘊深厚之地。村西有一片叫“金墳”的墓地,那時墓群剛剛被填平,上面建了大隊機埠房,墻上刷著“農業學大寨”的紅字,水渠里小魚在穿梭,我與小伙伴常去那里玩耍。最近聽說“金墳”或許是清代乾隆年間赫赫有名的宮廷畫家金廷標家族的祖塋。當年只覺得這個地名好聽,壓根不知道這片土地下的秘密。而村名“鮑家灣”更似一道令人費解的謎題——全村僅一戶姓鮑、一戶姓李,其余數十戶皆姓鄭。這些光陰留下的謎團,為這片土地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年那個襁褓中的嬰孩已然滿頭銀絲,三元橋也早已掛上了市級文保單位的標牌。站在橋上眺望,前方新村整齊劃一,再也尋不見昔日青磚灰瓦的參差身影。當推土機碾過金墳的野草,老房子被鋼筋水泥的新居替代,那曾晾曬著藍印花布的竹籬笆、彌漫著米酒香的青花壇,最終在變遷的版圖上緩緩褪色、消隱。鮑家灣終于隱入了時光深處,而我的心底卻有一座永不傾圮的村莊,她正以另一種方式在記憶中永恒。

  ○袁麗馨 烏鎮人,桐鄉市作家協會會員。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