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憶英
浮瀾橋,位于烏鎮南柵。1999年烏鎮旅游開發,先東柵后西柵,而南柵尚未開發,依然保持著民國時期的風貌。
從中市訪盧閣茶館一直往南走,10分鐘路程,就能到浮瀾橋。相傳此橋為明代宣德年間鎮人壺敏所建,壺敏號浮瀾,所以橋也叫浮瀾橋。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建時,改名福昌橋,但百姓仍稱之浮瀾橋,橋下的河也稱為浮瀾橋港。可見,一個人做了善事,百姓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南柵老街,兩邊的房子已經整修過,所以看起來不至于七零八落。說它比較淳樸,是因為沒有過度開發的商業氣息,還住著不少原住居民,晨起暮落,煙火人間。
經過兩處老宅子,一個是張家,即張同盛商行,是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牌子上寫著“張同仁宅”,另一個是朱家,即朱恒利染坊,這兩家的后裔都還住著。若以后開發南柵,張家廳、朱家廳重新修葺一番,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過朱家廳20余米,浮瀾橋就到了。橋是單孔石拱橋,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橋兩側有橋聯,東側橋聯:“練水西來煙色霏微開爽氣,繡溪東去日華蕩漾涌晴瀾。”西側橋聯:“地接青龍云集成萬家井邑,波迎白馬星馳來百業舟航。”聯中的“練水西來”,是指湖州練市的水經吳橋港匯入車溪;“繡溪”是指南面的爐頭鎮(今已并入烏鎮)流過來的河,連接車溪市河;而“青龍”即青龍頭,所指就是南柵,乃四柵之首,承平時期,民居幢幢,商貿繁盛,有“萬家井邑”之譽,舊時祭神賽會必先赴南柵,至南柵外的茶亭廟折返;“白馬”是指由石門過來的白馬塘接通車溪。此聯巧妙地把“浮瀾橋”所處的位置表達了出來。2010年9月14日,浮瀾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烏鎮多橋,據鎮志載,最多時有120座橋,稱得上百步一橋。經過風雨侵襲,歲月變遷,古老的石橋不知消失了多少,尚存的古橋還有40余座,浮瀾橋算是保存得較好的一座,雖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卻并不顯得老態龍鐘。
以前,浮瀾橋是烏鎮南柵的城鄉分界點,北堍橋腰上筑有高大門墻,上方有磚雕書“南昌門”。門內為城,門外為鄉,門以內店鋪林立,市聲喧囂,附近鄉民均在此趕集靈市面。橋堍還筑有碼頭,為各地航船及附近鄉村航船停靠,多時達百艘,上下旅客,接送郵包,紛紛擾擾,茶館酒肆,顧客盈門。
橋中間兩側的長條石,可供路人小憩。橋欄內外都有精美雕飾,尾端設有抱鼓石。兩側橋耳各雕刻有6只精美的石獅子,總計12只,似在沉思,又似在打量匆匆而過的行人。可惜橋南堍有3只毀于抗戰中。
對于那場戰斗,老一輩烏鎮人記憶猶新。1939年冬,國民革命軍28軍62師自南柵茶亭廟進入,以暮色為掩護,一部分士兵依據浮瀾橋作為掩體,向河對面嵇家匯的日軍據點射擊,日軍狗急跳墻,點燃民房,二百多間民房頃刻間化為一片火海。戰斗結束,浮瀾橋上血跡斑斑,3只小石獅子也被日軍小鋼炮擊毀。
走在橋上,偶遇幾位背包游客,看樣子是一家人,祖孫三代,老者指著西面開闊的水域對小輩說:“那里有個漾潭,很深,我小時候游水,不敢游到那里去。”
我停住腳步問:“老先生是烏鎮人啊?”
老人看了看我,說:“我小時候住沙行弄北,后來讀書出去了,在外工作幾十年。現在老家沒人了。”
我說:“浮瀾橋還是老樣子,還有人上上落落。”
聽了這話,老人呵呵一笑:“這樣最好,橋要是沒人走了,很快會坍塌。橋在,還可以回來看看。我們南柵頭的人,都對浮瀾橋有感情。”
過浮瀾橋往南,仍有近百戶人家。10戶中有一半大門緊閉,大概是無人居住了。最南端小地名叫竹行頭,以前營銷毛竹,其實烏鎮不產毛竹,但南柵外的村民卻素以竹器為業,清代陳沄《冶塘棹歌》云:“朱村北去接陳莊,春至紅閨事漸忙。多買江干黃竹子,趁閑預織女兒箱。”烏鎮的竹編,遠近聞名,至今仍有傳承。
折返至浮瀾橋,剛才遇見的那一家人已經離開。橋堍停著輛三輪車,車夫獨自蹲在駁岸上抽煙。南柵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建筑,給人的印象是還未經雕琢的質樸模樣,游客三五結群前來游玩,體味著這個江南水鄉真正的原汁原味,浮瀾橋是必到的地方。
老底子有句諺語:浮瀾橋上汏手——伸得夠長。這是比喻橋非常高。浮瀾橋長27.4米,寬3.3米,高7.26米,南北各有21級臺階。石階橋面,拱圈石為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站在橋頂,視眼開闊,風光無限,西面對岸為嵇家匯和吳橋港,直通練市;遙望南北,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的傳統民居,鱗次櫛比;東面臨河多水閣,一幅淡然幽雅的水鄉風情畫盡入眼簾。
南柵的老房子,住著的多為老人,年輕一代不喜歡住。對浮瀾橋的記憶也在老一輩人的腦海中。我不知道,以后還有沒有人來看浮瀾橋。
○ 樂憶英 烏鎮人,中國民協會員、省作協會員。已出版《同桌的你》《紅塵無夢》《烏鎮民俗》《歷代烏鎮舉人考略》等。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