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一派
一
在我眼里,像靈安這種小地方,年近古稀的靈安藥店,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至今依然在堅守,在傳承,讓人肅然起敬。
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小時候天天路過,甚至在里面玩過“捉迷藏”的染店,竟然是一家“百年老店”,幾乎比藥店年長一倍,怎不讓我這個老靈安人大吃一驚呢。
靈安染店的前身,是創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東仁和染坊”,迄今已有129年歷史。
兩層樓的百年老店靜靜地佇立在市河北岸,如同一位世紀老人,俯視著日夜流淌不息的靈安港,向過往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人間的冷暖,以及世事的艱辛。
大門上方的“百年老店”幾個字依稀可見。斑駁緊閉的木板門,刻意刷白的墻面,依然擋不住她的蒼老面龐,昔日顧客盈門的景象一去不復返,看著她如今蕭條落寞的樣子,讓人唏噓不已。
我不知道,染店后面的那幾口碩大染缸還在不在,那幾根高聳入云的竹竿是否依然挺拔,或許,染缸還在,竹竿依舊,就是竹竿上早已沒有了剛剛染整出來、在陽光下散發出特有味道的的藍印花布。
但每次路過染店,鼻子用力嗅一下,空氣中似乎依稀還飄散著染布特有的味道。
二
說到靈安染店,有一個人絕對繞不過去,他,就是靈安染店的“非遺”傳人——趙寶榮老師傅。
說起寶榮師傅,方圓幾十里凡是上點年紀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別看他已90多歲高齡,每天中晚飯各飲一杯紅酒,身板硬朗,氣色不錯,聲音洪亮,根本看不出已是耄耋老人。
每個雙休日我去靈安照料父母,路過染店門口,總能碰到寶榮師傅,打聲招呼,寒暄幾句。
說來湊巧,上個周日路過染店,我發現平日緊閉的店門打開了,寶榮師傅正在里面忙碌著。“寶榮師傅,今天什么風啊,百年老店重新開張了啊。”我打趣道。“你今天運氣好,剛好有幾個客戶要來拿染好的布料。”寶榮師傅一邊跟我打招呼,一邊利索地整理著染布。
原來,染店雖已歇業10多年,但跟染布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寶榮師傅閑不住,技癢難耐,一個月里總要鼓搗一下,按照他的原話,就是手藝傍身,不擺弄一下渾身不舒服。
農村里上了年紀的人,對染布情有獨鐘,割舍不了這份情愫。寶榮師傅說,染布的客戶基本上來自河山、石門、高橋等附近鄉鎮,海寧、余杭等地趕過來的也有。寶榮師傅染了一輩子的布,如今年事已高,體力精力遠不如當年,但人家遠道而來,他不想掃了大家的興致,所以有求必應,但基本上不收取費用。
三
1912年,18歲的趙嘉友從老家紹興來到桐鄉,同時也帶來了染布技藝,他落腳石門鎮,在包家染坊做了一名染布師傅。趙嘉友,就是寶榮師傅的父親,一位踩著清末尾巴走過來的家傳染坊老師傅。
1934年,寶榮師傅出生了,那年,趙嘉友40歲,老來得子,染坊后繼有人,趙嘉友自然高興壞了。
1945年秋天的一個早晨,11歲的小寶榮像往常一樣,背著書包準備去上學,趙嘉友喊住了他:“今天你不要去上學了,留在家里幫忙算賬吧。”于是,染坊里多了一個身高剛過柜臺的“小老板”。小寶榮雖然只讀了三年小學,但機頭靈懂事早,任何事一學就會,不僅把賬記得清清爽爽,還將染坊的手藝學了個遍。
寶榮師傅手頭有一張1951年崇德縣政府頒發的營業許可證,相當于現在的“營業執照”,上面清楚地寫著,店名“新正和染坊”,創建于“1941年7月”,營業地點在“靈安區中福鄉龍王廟”,法人代表“趙嘉友”,業務范圍為“染色手工藝”,主營“染色”,注冊資金“180萬元人民幣”。
這張73年前的營業執照,寶榮師傅視如珍寶,至今保存完整。
以前,在桐鄉農村,拷花被面是結婚人家必備。后來,供應量大、價格又低廉的現代化工業產品出現,染坊逐漸凋零,直至最后退出歷史舞臺。
四
寶榮師傅健談,思路清晰,聊及傳統印染工藝依然激情滿懷,從藍拷花(藍印花布)、紫拷花到大紅拷花,從雙龍戲珠圖樣到四個版雙面花,如數家珍。
那個時候,從事印染這行當真是苦。寶榮師傅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過去,染坊師傅早晨天沒亮就要起床,燒鍋染布,用手反復提拎沸水中的染布,差不多了就蘸上涼水,然后迅速地把布拎起,查看色澤。最后趕在在太陽升起之前,將染好的布匹架在竹竿上晾曬。
常年與濃煙打交道,染坊師傅的肺都不太好,趙嘉友61歲離世,便是死于肺病。
天不亮起床,工作環境惡劣,體力消耗大,煙熏水燙,尤其要冒患肺病等職業病的風險,關鍵是,一天下來還掙不到幾個錢,這個行當的辛苦程度,遠超你的想象。
市場不景氣,還掙錢少,年輕人誰還愿意入這個行當。沒有新鮮血液輸入進來,靠幾個老染匠苦苦支撐,能撐到什么時候。
惡性循環之下,染坊這艘沒有任何優勢的小船,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翻船沉沒成了必然。
11歲入這個行當,浸淫染布80年,寶榮師傅練就了一手精湛的染布技藝。就此失傳,實在太可惜了。盡管寶榮師傅的彩染手藝已被列入桐鄉市非遺名錄,也阻止不了最終走向沒落最終湮滅的腳步。
所以當年中央電視臺來采訪,央視記者對寶榮師傅說:“你的手藝不能失傳了啊。”寶榮師傅哪管央視不央視,毫不客氣,脫口而出:“要失傳了,肯定要失傳了。”
一些熟悉的老客戶,對寶榮師傅說:“如果你不做了,我們去哪里染布呢?”寶榮師傅的語氣軟了,無奈道:“我年紀這么大了,還能做多久呢?”
是啊,再能做多久,寶榮師傅自己也不知道。
這百年染店,還能存在多久呢?
○桐城一派 知名體育評論寫手,全國各類報刊發表體評及散文隨筆數百篇,曾連續六年編撰中國第一本足球專業年鑒——《中國足球年鑒》。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