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憶英
楊園村,外地人往往以為村中栽滿楊柳樹而得名,其實是為了紀念一個人而設的村名。這個人就是楊園先生,在全國都有名。我在讀書的時候就知道,他是爐頭人,為嘉興歷史上入祀孔廟的三位大儒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農學家、教育家,是朱子學說的倡導者。
參加工作后,讀了一些文獻史籍,對楊園先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楊園先生本名張履祥,字考夫,學者稱“楊園先生”。受業于紹興劉宗周,后專意程朱理學。明亡后,他歸居鄉里,課蒙終身。講學余暇,歲耕田十余畝,草履箬笠,習于農事。所著《補農書》,大至治地,小至編籬,及養魚釀酒,凡農家事,精粗畢載,為世所推崇。
趁雙休日,去尋找楊園先生遺跡。過龍翔大橋,往南不遠就是楊園村。楊園村委會辦事大廳東端的文化大禮堂,是以楊園先生晚年所建的“務本堂”為摹本重建,展示農耕文化,弘揚楊園先生耕讀相兼的理念。
楊園先生最大的貢獻是對農業生產的研究,他隱居故里,一邊設塾授徒,一邊躬耕農桑,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觀察比較和實驗證明,在藝谷、栽桑、育蠶、畜牧、種菜、蒔藥等諸多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除了記述水稻、小麥、豆類等糧食作物外,還對麻、桑、菊等經濟作物,特別是對菊花作了詳盡的記載。
提起杭白菊,大家都知道,雖然冠以“杭”字,但桐鄉是杭白菊原產地,被譽為“中國杭白菊之鄉”,而楊園先生是最早記載桐鄉杭白菊的人,《補農書》也是最早記載杭白菊的桐鄉地方文獻典籍。楊園先生比較詳盡地介紹了菊花的性能、功效和食用方法。時至今日,桐鄉杭白菊已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香飄海外,享譽全球。
楊園先生晚年所著《訓子語》,作為家訓,告誡子孫固守農士家風。在封建社會,務農最艱辛,在田間耕作的農民一年忙下來,還要繳納地租,服勞役。即使在豐收之年,農民收入也所剩無幾。所以,“以耕為恥”的觀念在士人心中根深蒂固。而在楊園先生看來,耕與讀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勤于耕作只是立身的一個前提,不可整日僅從事于務農,書還是要讀的。只讀書而不去耕作,則衣食堪憂;只耕作而束書不讀,則難明大義。
從楊園村委會出來,去尋訪楊園墓。民國《烏青鎮志》上有楊園墓地的照片,地處河岸高地,有石階直抵墓地,墓塋建有紀念石亭,旁有祠堂等其他建筑物,由左宗棠捐資修復,并題墓碑:“大儒楊園張子之墓。”雖然未曾去過,但大概位置是知道的,在西溪橋南堍。
沿水泥路落北二里,兩旁全是郁郁蔥蔥的桑林,正著急中,卻見桑林間鉆出一個采桑葉的老伯,我上前問:“楊園墓是不是在這里?”老伯點點頭,說:“楊園墳,那邊進去就能看見。”
穿過桑林,兩排松柏兀立,折北,便是牌坊,上書“理學真儒”四字,兩旁是楹聯:“孝弟力田耕讀以外無二道;忠信篤敬程朱而后惟一人。”對聯概括了楊園先生的學術和家訓思想。高大的墓堆上插著許多花,我雙手合十作揖,來時匆忙,沒有準備鮮花,只好空手祭拜圣人。
墓廬背面即西溪,綠水迂回,環境清幽,倒也十分符合楊園先生的個性。明崇禎十七年(1644),楊園先生受業于紹興劉宗周。是年,痛聞明亡,哀慟欲絕。回故里后深居簡出,與諍友何商隱、呂留良時有往來,商議反清復明。清政權穩定后,決心終身隱居,一邊著書課讀,一邊經營農桑。
在墓廬西側的桑地中,又見一塊老石碑——“楊園張子墓界”,楊園先生墓曾數度重修,勒石立碑有許多,這塊墓界石究竟是誰立的,已無關緊要了。史載翰林嚴辰墓在楊園墓邊上,相距僅百步。于墓廬四周轉了一圈,想尋覓一下嚴辰墓的遺跡,除了草木及桑林,再也無它。唯有西溪之水,緩緩流淌,曲折逶迤,兩岸綠樹成蔭,村舍阡陌。
回程,過西溪橋是元豐村,卻在橋堍駁岸處瞥見一叢黃菊花,金黃而細致的菊瓣簇擁著,爭相怒放,隨風搖曳。桐鄉被譽為魚米之鄉、百花地面,至今仍在種稻栽桑植菊,但有多少人知道,正是楊園先生總結了科學又先進的農藝經驗,一代代傳了下來。我想,楊園村的村民肯定是知道的吧。
○ 樂憶英 烏鎮人,中國民協會員、省作協會員。已出版《同桌的你》《紅塵無夢》《烏鎮民俗》《歷代烏鎮舉人考略》等。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