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呂在廷編《崇德縣鄉土教材》中的呂希周 。
在大眾眼里,與京杭大運河關系最為密切的桐鄉古代先賢莫過于呂希周。桐鄉境內一直流傳著“崇德呂希周,直塘改作九彎兜”的民謠,與之相關的民間傳說,亦為本地百姓所耳熟能詳。
漕之通,維子之功
呂希周( 1501—?),字師旦,又字從野、從質,號東匯。其先祖呂億于南宋建炎之初隨宋高宗南渡后定居新昌,后裔輾轉余姚、德清等地,至七世祖呂思慎時徙居崇德縣語兒鄉丘匯(今桐鄉市高橋街道落晚村北陽橋)。呂希周自幼聰穎過人,八九歲時就“時吐奇句”,親友“甚奇之”。受舉子業后,三年間廢寢忘食,學業日進,時任崇德縣令陳相“一見所試文,嘖嘖稱服不容口”(呂端甫《刻家嚴東匯詩集志》)。呂希周于明嘉靖四年(1525)考中舉人,名列第七。次年赴京會試,又榮登丙戌科二甲第四名。參加恩榮宴歸來,正是春風得意之時,他寫下了《丙戌大對作》《恩榮宴紀事》《正日早 朝》等歌功頌德之作,坦露了想要建功立業的拳拳之心。
呂希周的仕途是從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一職開始的,他被派往淮安掌管清江提舉司。這個職務主要負責漕船的督造和管理,同時還兼管著清江浦運河上五座閘門的運行。
清江又名清江浦,位于今江蘇淮安,既是河流名,也是其主城區的舊稱。明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為使漕運暢通,沿北宋沙河古道開鑿清江浦河,“因舊渠而疏之,置閘曰清江浦”(談遷《北游錄·北游錄紀程》)。
呂希周有多首描繪清江浦秀麗風景的詩作,其中《清江郊望》詩云:
綠樹垂垂黃鳥啼,青郊靄靄拂丹荑。
他鄉物色驚時候,到處春風信馬蹄。
人代棲棲嗟鳳鳥,乾坤落落笑醯雞。
浮云入眼何須問,瑤液銀罌正可攜。
《清江夕霽》詩寫道:
山外歸云急,江邊翠竹深。明霞投遠墅,返照射欹林。
雁度青天影,鴉翻碧樹陰。鉤簾憑水鑒,霽色入瑤琴。
《江淮》一詩則直接寫到京杭大運河奔流不息的景象:
旅食江淮上,奔濤日夜驚。云蒸清曉黑,水觸勁飆鳴。
昏塾堯民重,疏排禹力輕。無資俾作乂,有愿頌平成。
清江浦即今天淮陰區馬頭鎮至淮安區淮城街道之間的里運河,作為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中段,它北接中運河,南至長江與江南運河銜接。在明清鼎盛時期,這里集漕糧儲運、漕運指揮、漕船制造、河道治理、淮鹽集散、榷關征稅“六大中心”于一體,歷來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稱。
明初,于清江浦設立清江、衛河兩座造船廠,廠址就在淮安府下轄的山陽縣。據《大明會典》記載,其中“清江提舉司每年核造六百八十只”漕船,呂希周的任務可謂繁重。其詩 《清江道中督發十二總漕艘作》云:
西北開皇極,東南貢百司。山陂原蕩蕩,海隩凈彌彌。
夏賦五千服,虞州十二師。萬年江浦路,長此報恩私。
又《沿江督漕艘夜征泛月》詩云:
錦纜江頭引,銀河榜外懸。星輝全照灼,云色互鮮妍。
浦閣遙連樹,艚河近扣舷。滄波渺無際,蕩漾夜珠圓。
呂希周并不擅長作詩,詩味近于寡淡,但其詩作對淮安一地漕運、漕船的故實多有記錄,頗有存史的價值。
從明宣德二年(1427)開始,漕運總督也駐節淮安府山陽縣,總督天下漕運事務。呂希周到任時,漕運總督是高友璣(1461—1546),字肅政,號南屏道人,浙江樂清人,弘治三年(1490)進士,歷任南京刑部郎中、九江知府、山西按察使、甘肅右布政使等職。孫衣言在《甌海軼聞》中引《萬姓統譜》贊譽他“持身謹慎,剖事嚴明。非國計,銖錢不斂。非急務,只丁不差”,可見是一位公正廉明的能臣干吏。
高友璣于嘉靖五年(1526)被授予南京刑部右侍郎,轉右都御史,外調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次年即被提拔,回到南京任職,所以呂希周與其共事不到一年時間。呂氏《東匯詩集》中收錄一首《送總督漕運高中丞南屏公擢南京尚書水部》,其中有“淮陽殊物候,廬岳仰旌旄。總憲新加舄,司空舊督漕。三山開夙障,二水迸春濤。柄召還樞轄,朝趨擁珮刀。高風敦古雅,令望冠時髦”等句,可見呂希周對高氏的敬佩之情。
初涉官場,呂希周以自己的勤懇和實干贏得了上司的倚重。高友璣走后,朝廷委派唐龍接替其職。唐龍(1477—1546),字虞佐,號漁石,浙江蘭溪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歷任郯城知縣、陜西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太仆卿等職。為官清正,民頌其德。《明史》 本傳稱其“有才,居官著勞績”。
嘉靖七年(1528),唐龍改任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府。當時黃河改道,從徐州逶迤南下后,再奪淮入海。因黃河南下東轉之際,水速減緩,造成清江浦口為泥沙所灌,時間一長,自浦口往南至淮安城三十里泥沙淤積,河床升高,導致無法正常行船。
唐龍為此向管河的工部郎中發文,希望能發動各府縣的人力與財力加以疏浚。但時值九月,擔心發夫征費耗時太久,拖延至入冬后,一旦河水結冰,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耽誤了來年的漕運大計。進退兩難之際,唐龍想起了自己的小老鄉呂希周,便請他來幫自己出謀劃策。呂希周認為“浚河在余雖為越職,通漕在國實為急務”,便毫不猶豫地一口應承下來。
經過一番實地勘察后,他向唐龍建議道:
籍閱阻泊外河者,漕艘二千有奇,商艘大小各一千有奇。漕卒念其久勞,每艘量括三人,商艘大者四人,小者二人,可得夫一萬二千有奇。淤河三十里,每里以四百人浚之,每百立一隊長,每隊浚一里四之一,每里統于一廠官,每十里則令造船廠把總指揮轄之。以五日為期,先期竣事者賞,不及期者罰。官商大小艘各標其號,約以河通放行。漕艘以日,商艘以夜,大艘用人多者標于先,小艘為后。標鱗次有序,無得參差。(呂希周《東匯詩集》卷一《浚清浦告成中丞漁石唐公攜酒惠濟祠作序》)
呂希周的建議,被唐龍全盤接受,官商大小船只聽到消息后更是“歡聲如雷,樂于趨事”。因為船只停留外河,奔濤迅湍,往往面臨覆溺的危險。更何況由于河道淤塞,數千艘官船想依次通行,尚且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無權無勢的商船就更是遙遙無期了。
終于,在唐龍的精心部署和呂希周的督視下,“始期五日,既皆先期受賞,三十里清江浦不發一丁,不費一錢,功遂告成”。為了表示對呂希周的感謝,唐龍特意在運河碼頭上的惠濟祠臺上擺下慶功宴。據《(咸豐)清河縣志》載:“惠濟祠在運口。……明正德三年 (1508)建,武宗南巡,駐蹕祠下。嘉靖初,章圣皇太后水殿渡河, 賜黃香白金,額曰惠濟。”惠濟祠前的古清口是黃河、淮河、運河的交匯之處。兩人在此邊飲美酒邊看漕船從古清口魚貫而入,好不愜意。想到只用了不到三日,原本被阻攔在外河的數千艘船只便全部順利通過,唐總督歡喜異常,借著酒興,對呂希周歌詠道:“漕之通, 維子之功。昔也忡忡,今也融融。國運之隆,萬年其同。”
呂希周深感唐總督的知遇之恩,亦唱和道:
混源出星宿,疏排下龍門。萬里瀉華夏,九河多崩奔。
南徙決徐沛,湯湯方競喧。沖波有逆折,淮泗乃 昏。
天海精光黯,沙上黃云屯。清江三十里,帆檣集如垣。
一望隔兩崖,蘆葦寒河源。中丞生人杰,舉動旋乾坤。
風雷役河伯,精誠格天閽。爰以五日期,河水分清渾。
烝徒理萬楫,涇舟乃通焉。序次貫魚緝,駛疾歸牛奔。
回山與轉海,洞辟惠濟門。門外掃瑤臺,燕喜開瓊樽。
邀我觀厥成,嘈然仙樂繁。喤喤鐘鼓和,鏘鏘鸞鳳繁。
帳下擁貔虎,騰歡列熊幡。投醪溢河潤,挾纊敷春溫。
清暉待明月,照曜白玉軒。愿以萬年壽,君子不可諼。
此詩題為《浚清浦告成中丞漁石唐公攜酒惠濟祠作》,面對唐龍的禮賢下士,呂希周在詩中幾乎將此次浚河的功勞全都歸到他的頭上,夸贊他是“人杰”,“舉動旋乾坤”,極盡贊美之詞。唐龍在漕運總督任上的時間雖短,但他公忠體國,勤于政事,還曾上書朝廷請求罷除向淮西征收官馬種牛的苛政,免去壽州正陽關的榷稅,通、泰二州的虛田租及漕運役夫和船料,因此受到僚屬和百姓的擁戴。
呂希周三年任滿,唐龍投桃報李,專門行文吏部和工部,對其政績予以充分肯定。呂希周離任之日,唐龍又作《送呂子從質》詩送行,詩曰:
杪秋凄以清,郊墟生微涼。手攜一束書,彩鹢飛晴江。
長風引行色,繁云結離腸。天之生美材,不易亦不數。
青松拔云起,藤蔓不可縛。兔絲卷如虬,琥珀明如虹。
矯矯明堂姿,棟柱隆其中。愿言勤愛惜,而以授良工。
送子青松行,和以膝上琴。綃帆去渺渺,明月照我庭。
唐龍在詩中對呂希周這位政壇新秀寄予厚望,其中“矯矯明堂姿,棟柱隆其中”等句給了呂希周很大鼓舞,以至于在其身后,也被其子呂端甫所津津樂道(前一句呂端甫記作“皎皎明堂姿”)。
呂希周工部都水司主事的工作同樣得到了朝廷各部的肯定,在考績中,工部稱贊他“督萬艘而守為兼著,官三載而學識益精”;都察院考核后評曰: “材質粹美,志行雅飭。”吏部于是一錘定音: “清才淵識,篤學好修,例候改選。”
(摘自《河畔風流——桐鄉名人與京杭大運河》)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