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時空變幻古運河(下)

2025-05-13 09:00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俞尚曦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1972年正在疏浚的石門鎮段運河。湯聞飛/攝

  運河疏浚

  運河穿過村莊,流經田野,不舍晝夜,緩緩流淌。其中的淤泥雜物,不斷沉積,擁塞河床,終至淤塞航道。故而自古迄今,對運河的疏浚治理從未間斷。

  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招募兵卒專門設置撩淺軍,負責治河筑堤。(嘉慶)石門縣志》卷八引《(正德)崇德縣志》:“吳越王镠募卒為都通南北河,號曰‘撩淺’,河底鋪石猶存。”

  北宋神宗熙寧、元豐間,崇德長官主管運河堤岸。同樣是《(嘉慶)石門縣志》卷八引《(正德)崇德縣志》載:“時置農田水利使于浙右,以浚河渠,固防岸,通畎澮。故崇德長官以主管運河堤岸系銜。”

  明清兩代,更是以漕運為軍國大計,視運河為國家命脈。地方官員不遺余力地使運河通暢,以保證航運、灌溉,疏浚、開挖之舉多至十余次。

  明景泰間,知縣郁綸疏浚玉溪至大麻段運河,凡四十里。

  成化二年(1466),浙江參政何宜分守浙西,大興水利,委派官員疏浚塘河,修筑崇德一帶圩岸。

  正德十一年(1516),知縣洪異躬率萬夫,開挖天長河,東西七八里,南北五六里,成“十”字狀,河面寬五丈有余,連通運河、沙木涇等水道。

  嘉靖二十六年( 1547 ),知府趙瀛疏浚運河,筑語兒上塘。三十五年(1556),筑城墻橫亙于運河之東,同時在城外別開一條支河以通漕。三十九年(1560),知縣劉宗武大浚城河。

  萬歷元年(1573),知縣蔡貴易疏浚運河,自彭河橋至羔羊,凡二十里。第二年,疏浚事畢,孫植特撰《浚運河碑記》,稱其時 “邑之漕渠,歲久不治。自松老橋至六里橋,水道淤涸,漕舟告阻”,運河的疏浚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一次共疏浚河道二千六百三十丈,為工者三萬六千七百,耗銀一千一百七十余兩。

  《碑記》之末,有詩贊頌:“嘉郡西鄙,古御兒鄉,邑治其疆。浙有轉漕,粳稻千艘,為帝祖藏。渠之不浚,波為陸塵,道阻且長。臺臣按部,以檄水監。下之守令,夙夜以將。飭材庀功,為物土方。萬夫畚鍤,集于周行。以疏以鑿,決彼溝防。既廣且深,河流泱泱。云帆如駛,沃野膏壤。歡呼漕卒,賴及農商。功侔神禹,明德不忘?!?/p>

  三十余年后,石門灣一帶河道又漸淤壅。時任崇德縣知縣靳一派,是個頗有作為的地方官。他十分重視治水浚河,但限于物力,舉步維艱,加之終日冗事纏身,因而感嘆:“嗟乎!安得物力稍裕,大治運河,浚深丈許,而簿書稍暇,身與僚屬更番巡行……俾塘左右,均收澤國之利,而無虞澤國之害也。”他在任時,曾主持修纂《(萬歷)崇德縣志》。此志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崇德縣(后改名石門縣)現存志書中,這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萬歷三十八年(1610),靳一派主持大浚城河及玉灣河?!叮ㄈf歷)崇德縣志》中特別提及:“城河湮淺,稍旱輒涸,茲特大加疏治。石門灣瀠洄如帶,日久漸壅,豪右踞之。一派申詳浚辟,仍筑羅星,以固風氣?!?/p>

  清康熙六年(1667),知縣劉允楷偕縣丞季芷大浚運河,自松老橋至玉溪鎮,三十余里,計六千一百七十丈,共分六段,每段畫好圖里,分別施工,委庠生夏方昊負責工程實施。施工期間,漕艘照舊通行無礙,農田仍可灌溉。四十六年(1707),知縣張廷采奉檄疏浚運河,自圣塘廟至玉溪鎮,共三十六里,計六千四百八十丈,同時疏浚塘西諸涇及附近浜河。

  咸豐六年(1856),知縣丁溥疏浚運河,自玉溪鎮東高橋至羔羊。

  同治十二年(1873),時在太平天國運動后不久,迭經戰亂,河身為瓦礫所積,小旱即淤,時有阻淺之虞。知縣余麗元創捐疏浚運河玉溪段,水利廳楊純禮奉知府宗源翰檄任監工,冒暑不倦。

  潘鳳梧,桐鄉人,明隆慶四年(1570)舉人,清《(康熙)桐鄉縣志》中關于他的資料只有三言兩語。潘鳳梧一生專注于治河,又總結治河經驗,撰成《治河管見》一書。《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存目四·河渠》著錄此書曰:“《治河管見》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明潘鳳梧撰。鳳梧,桐鄉人,貴州籍,隆慶庚午舉人。是編末有茅一桂跋,稱為‘安邊濟運本書’。蓋鳳梧別有《邊事》一書,合此書而總名之。此則僅存其治河書也。書中多作歌括,立名詭激,而詞意實淺近。后載聘啟之類,尤為蕪雜。”

  《治河管見》共四卷,內容雖近空泛,但仍為后世提供了一些治河方策,所述治理黃河的方略中涉及漕運問題及黃運關系,是運河研究不可忽略的內容。此外,作者善于圖繪,對各種治河用具與圖譜繪制的描述甚為細致,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潘鳳梧關心民生疾苦,傾注心力于水利建設,多次上書朝廷,提出治水建議。其《嘉興府桐鄉縣舉人潘鳳梧呈為瀝血誠彌災旱懇祈乘時修堤防公水利以活萬靈以全國賦事》提出:嘉靖六年(丁亥,1527),附近各縣都遭遇大水。七年(戊子,1528),桐鄉又遇干旱。當然,這一年還算好,只有桐鄉一縣遭逢災害。下一年(己丑, 1529),旱災較上年更為嚴重,甚至波及周邊各縣。況且當年又是一個罕見的干旱年,赤日炎炎,絕少下雨,西南一帶眾多河道只剩下一線之水,勢必難以解救東北一片旱象的蔓延。“洞庭之波,非數日之積;百川趨下,非一力可挽。茍不預先呈明,誠恐來春雖少有雨,難滿太湖舊積?;蛭捶N而港先干,或種后而水不繼,將來之旱不止,崇與桐也,百萬生靈,孰能生活?億兆糧運,孰計維持?懇祈仁□準呈查勘,如果不謬,乞賜轉達當路,預期奏聞。先治上流,次及低下。要于德清地方西來港水,并同余杭一帶溪流諸水,自德清起經五陵,過塘棲,至崇德,北過石門,修復石門舊額。又東過秀溪,又東過皂林,至于陡門,修復陡門舊額。又東經嘉秀,至于杉青,修復杉青舊額,使一帶塘南之水,不許落北,名曰‘中壩’,以救崇、桐二縣及嘉興高岡之處……”

  潘鳳梧還作有《三吳水利救災歌》,作者因家鄉遭受嚴重旱災、百姓生活艱難而憂心如焚的情狀如見如聞:“……諺云長安壩下塌,較之高于吳江塔。曩者七十二橋開,寧不崇桐港底灰。眼驚二邑禾難種,漸見嘉湖車無用。在昔丈二丈八長,踏來不到水邊傍。六郡卓然賴太湖,萬頃無波千里蕪。……假令仍壩長橋處,此時寧肯信吾慮。計今急閘崇桐口,先保來春水不走。天目眾流本過東,兩頭車急真瘠土。賦重田荒人民苦,矧茲更遇重饑歲。食無魚兮飯無糲……”

 ?。ㄕ浴堕L河春秋——桐鄉大運河史話》)

  贈書角

  本版內容還在愛桐鄉APP上同步刊發,每篇作品下留言點贊最高的讀者,可獲贈該文所出的單本書。

  想一次性獲得整套文叢的讀者,可以在愛桐鄉APP積分商城,通過積分兌換形式獲取。

  領取地址:新華書店桐鄉書城一樓服務臺

  地址:桐鄉市梧桐街道振興中路35號

  聯系電話:0573-88188999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