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軍
在運河邊,立夏是一個帶著希望的節氣,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詩中寫道:“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初夏纏綿的微雨,繚繞的斜風,明凈的農家村落,色彩明麗,處處彌漫著溫和的氣息,諸多渴望油然而生。
“蠶老一時,麥熟一響”。所謂“四月插秧谷滿倉,五月插秧一場光”,則告誡人們不要蹉跎歲月,要想有所收獲,就必須行動起來,只有把握農時,辛勤勞動,努力耕耘,才能豐衣足食。
希望也好,忙碌也罷,運河灣里的石門人在漫長的歲月中也留下了一些屬于自己的,原生態的傳統文化,盡管經過長期的演變和進化,但風俗仍不缺乏原有的風味,從骨子里透出運河人的靈魂,總是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經歷了春天孕育與盈開的盛花期,一粒粒果實悄悄地立在枝頭。鳥兒也叫得特別歡,走在運河兩岸的鄉間小道上,不時會遇上一些李子、桃子……要是你鉆進路邊的桑林里,那紅得發紫的桑椹,定能讓你垂涎欲滴,留連忘返。
立夏這天,吃“立夏狗”是這里的一種傳統。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立夏狗”,而且花樣也特別多。草芽、南瓜是做“立夏狗”的佐料,新出爐的“立夏狗”,光彩照人,清香撲鼻。
孩提時,對于立夏,格外地情有獨鐘。因為這一天有機會和奶奶一起做“立夏狗”,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捏一些自己喜歡的“小狗狗”,形象逼真的可以在村中顯擺,做得不好的可以一口吃下,天知地知,肚子最清楚!
然而在大人們的心中,立夏日讓小孩子吃“立夏狗”,另有一種用意,聽奶奶說,江南運河邊,一過立夏,很快就將進入農歷五月,黃梅季節也開始了,這個季節氣候潮濕,冷熱不均,各種細菌繁殖快,容易得病。人們為了讓小孩子能夠順利度過一個愉快的夏天,故在立夏那天流行讓小孩子吃“立夏狗”,寄寓孩子們能像小狗一樣強壯,“好養”。據說吃了“立夏狗”,小孩在夏季就不會疰夏。有句俗語叫“吃了立夏狗,東南西北走”。
但立夏日,運河邊的農家確實忙,蠶寶寶已進入三眠期,成熟的油菜要收割,麥子也進入了成熟期,有的人家為了節省時間,常常是清明節做清明圓子時,順帶將“立夏狗”提前做好,一直掛在樓板底下,掛到立夏這一天,蒸在立夏飯鍋里讓孩子們吃,盡管那滋味一點都不好,甚至有點難以下口,但聽到吃了“立夏狗”會很健康,孩子們就不討厭吃了。
立夏這一天,大人們對孩子放得特別寬松,孩子們不僅可以和大人一起做“立夏狗”,而且還可以自砌爐灶,燒野火飯。一個“野”字道出了其中的精髓,灶可以臨時搭,柴火可以臨時撿拾,蕎蔥、蠶豆、豌豆可以隨便采摘……只要每人從家里帶點米、拿點咸肉,就可以坐地生火,而且伙伴也是臨時拼湊的……那個自由啊,沒法說!飯熟了,小孩子盛了滿碗的野火飯,在外面走著吃,父母看到了也不會急著叫喚回家。畢竟,立夏了,讓孩子們開心快樂地成長,多好!
運河通江達海,容納四方來客,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外來人口的涌入,來自外部的文化也漸漸融入到本土文化中,現在的野火飯已經不是簡單的、童趣味實足的野火飯,成了一種時尚,大批的城里人也開始涌入鄉下,加入了燒野火飯的行列。
○王樹軍 高級教師,新《石門鎮志》主編。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