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另类在线-亚洲欧美另类在线图片区-亚洲欧美日本另类3344-亚洲欧美日韩αv在线电影-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糯米染就的清明記憶

2025-04-03 08:28   來源:    作者:    編輯: 周洋 發表于:  浙江桐鄉

費國平

  像是對團圓的一種期許,桐鄉的清明節里,總有青團那端莊秀氣的身影,出現在眾多的糯米糕點之中,成為一個焦點。因為它兼具了祭祀、觀賞和食用的三重價值。

  青團的來歷要追溯到周朝,《周禮》上記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百姓要熄炊,寒食三日。所以,人們就會事先制作一些可以保存3至5天的食物,用來滿足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依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的記載:“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耳。

  清明節的民俗文化,在漢朝時也有文字記載,到明代時已經普及,一直傳承到現在。過節時,家庭祭財神、祭灶神和祭祖,以及寺廟上供,都離不開高貴華美的青團。

  在鄉下,有“清明大如年”的說法,是說清明節習俗活動往往持續前后要五六天到十幾天才結束,場面蔚為壯觀。節日里,婦人們全都成了巧廚娘,圍著藍底白花的圍裙,揮動雙手,做出與眾不同的青團來。用她們的手藝扮靚生活,感恩稻谷的奉獻。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清代文學家、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用心表達了他對青團的情有獨鐘。農婦們打開珍藏已久的瓜葉甏(每年盛夏,農婦在田間地頭采摘下南瓜藤上的嫩葉,刪莖剪脈后放在甏里,按比例加入適量生石灰進行熗制、密封),開甏取出一把碧綠的南瓜葉。清洗干凈,然后漂去澀味殘渣,揉入糯米粉中,攪拌均勻,手工揉壓使米粉成為均勻的青色。青團制作成形的手法有多種,而“包”和“捏”是拿手絕活。農婦們運用嫻熟的指上技巧,才能包裹出美味可口的糯米青團。

  母親在做青團時格外用心,充分展示她的好手藝。從選料、揉團、調味、蒸煮都要掌握好火候,餡料制作精細入微,直接關系青團的成敗,且無一定之常規,只能以豐富的制作經驗把控。包裹好的青團需及時放入竹籠上鍋蒸制,要隨時掌控觀察,火候太過則團子坍塌,品相難看,時機不到則青團會夾生不熟。

  每次做青團,母親都會留下一個粉團讓我們自由發揮。我們用小手捏成豬、狗、兔之類的各種小動物,雖然不像樣,但也是我們用心的表現。大人們通常認為,小孩子純潔,有天眼,許愿祝福更靈驗。

  做好了青團的雛形,接下來就是蒸煮。母親一邊分批做著青團,一邊指揮父親點火熱灶。用稻草點燃火后,漸次往里添加桑條,火苗越來越大,灶火越來越旺。鍋熱后,母親把箬葉連帶青團一同放入鍋中的蒸籠上,保持適當的間距,重新蓋鍋。紅彤彤的火苗在灶膛里跳舞,桑條在里面“噼啪噼啪”地歡唱。熱氣氤氳而上,屋里很快彌漫著南瓜葉和糯米的清香。

  經過焦急的等待,揭開鍋蓋,一柱蒸汽騰空而起,那些青團帶著發亮的青光款款而來。熱氣騰騰的鄉間煙火,通過土灶彌散出來幸福的味道。我們急吼吼地在蒸籠中找尋夾雜在青團中的小動物們,那赤豆做成的小眼睛頓時顯得熠熠生輝。

  出鍋后,還有最后一道程序要做,就是給青團“化個妝”,就如給出嫁的姑娘擦上胭脂,點上紅唇。我們的小手用力地給青團頂上蓋個團花,粉紅色的那種。青色之上加粉色,這樣搭配符合審美的視角,好看得很。

  青團做工精致,花樣繁多,散發著農人的藝術氣息。它比一般的團子更有豐滿艷麗、造型奇巧、細膩嬌美的品相,以及比一般團子更有筋道、有濃香、有嚼頭的好吃口感。

  誘人的翠綠,可口的香甜,輕咬一口,仿佛把整個春天吃進了嘴里。在以前,餡料有豆沙、芝麻等甜味,或是用咸菜、豆腐干做成的咸味。到了現在,為了符合時代的發展,青團餡料的內容就更豐盛了,甜口有水果餡,比如藍莓味、草莓味,甚至出現了巧克力味等,咸口也多了蛋黃、肉松等。不管何種味道,一口咬下,嚼在嘴里,暖在心頭。就這樣,青團成為了百姓清明節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綠瑩瑩的青團擺上了供桌,奶奶就開始講她與老祖宗們的故事。在奶奶眼里,堆滿貢品的桌上似乎有著她的父母,正在享受著香糯的青團。

  ○費國平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嘉興市作家協會會員,桐鄉求是實驗中學教師。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