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芬
又是除舊迎新時,想起從前過年,真是隆重。人在新年,像在戲文里,有種云里霧里、樂不思蜀的夢幻感。
那時過年,被視為頭等大事,似乎一年漫長平淡的日子,都是為過年做準備。所有的辛苦勞作、春播秋收,只為那一夜震天響的爆竹聲,天上人間,轟轟烈烈,最是那一刻的輝煌與響亮。
那時盼過年,“頭頸望得絲瓜長。”從學校放寒假開始,年味就在孩子們的熱烈期待中一天天濃郁起來。年前,家家戶戶緊鑼密鼓,精心籌劃過年大戲。壓軸自然是吃年夜飯和逛新年集市。再就是做客拜年、禮堂看戲等,迎來送往,熱熱鬧鬧,幾乎要持續到正月半,方才漸淡。這時候,學校要開學了,外出做工的、田莊干活的,也開始忙碌起來,新年進入尾聲。這樣算起來,搭前搭后,一個多月,開開心心過大年。
那時過年,真是花樣百出,五光十色,無法盡言。單是年前的各種準備,樣樣都像看大戲,精彩紛呈,鑼鼓喧天。戲里的主角,就是我的鄉里鄉親,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童年少年;戲里的場景,當然就在我的夢里水鄉,我的田野村莊;而戲的背景,總是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時。熱烈的過年大戲,讓寒冷的日子變得溫暖,讓貧薄的鄉村有了色彩。
當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廿三糯米飯,送灶家菩薩上天后,過年正式被提上日程,家家戶戶開始做年酒、打年糕、辦年貨,不亦樂乎。
先是做年酒。父親用新收的稻柴,開始編織一個大柴囤,準備用來安置大酒缸。將一捆捆稻柴刷凈、理齊,開始編織,一陣陣稻草香彌漫開來。幾個夜晚后,一個大柴囤編好,上面還織一個蓋子,光潔精致。孩子們在旁邊也看樣學樣,學著編織小柴囤,雖然編得毛糙,奶奶卻喜歡,拿去放飯粥鍋。
柴囤編好,開始做酒,“可以薦嘉客”。新起的糯米淘洗好做成飯,然后倒進大酒缸,灑上外婆特制的酒藥,攤勻,鋪上紗布,蓋好柴囤,年酒做好,靜待發酵。當柴間里飄出陣陣酒香,就聞到新年的味道了。
當然,對孩子們來說,鄉間的打年糕,才是年前預演的第一出好戲。打年糕用的也是糯米,經過淘洗、晾干、加工成粉、蒸熟。而這時候,一年用一回的打年糕器具,如大蒸籠、大面桶等,都從角角落落里“請”出來。當然還有天井里的一個大石臼,被幾個男人抬到廊檐下,用水沖洗,锃亮如新,大戲就要開場了。
整個村坊上的人家,全體出動,匯集在稻場上。搭起老虎大灶,干柴亮起熊熊火光,映紅鄉人的笑臉。蒸籠里的米粉架在老虎灶上蒸,不一會兒,熱氣蓬天,米香四溢,要打年糕了。男人們輪起大石杵,開始“嗨喲、嗨喲”打石臼里滾燙的米粉,直打到軟糯又結實,趁勢放到干凈的大門板上,用細繩切成一長條、一塊塊,放到竹匾里,小孩子們搶著給年糕點上朱紅……如此重復,每家每戶的年糕都打好時,已到深夜。這時候,孩子們吃飽肚皮,早已呼呼入睡。醒來時,年糕已做好,大戲已收場。
接下來置辦年貨等諸事,大多是大人們的事了,而小孩子們能做的就是幫助大掃除,把積了一年的灰塵,從各個角落清掃出來,把桌凳、木盤、酒盅、碗筷等各種器具擦洗干凈。
等到一切就緒,便是除夕了。大人們催著孩子去橋頭紀年師傅店里剃頭。剃頭店門口早已排起長隊,一直排到肇昌橋上。剃好頭回家,已是萬家燈火。父親主持一桌連一桌的年祭,差不多也要結束了。
這時候,吃年夜飯之前的一場美食,也就開始了。父親搬出一個大木盤放在八仙桌上,不用說,木盤里放著一個燒得滾燙酥爛的元寶頭(鄉俗用于祭祀的豬頭),開始拆下來給我們吃。那一盤豬頭肉,嫩而香,真是人間至味,至今難忘。
終于,在陣陣鞭炮聲中,家家戶戶開吃年夜飯。年菜自然比平時豐盛很多,祭祀過神仙和祖宗的美味佳肴,最后一一吃到人們的肚子里。不知是人托神的福,還是神托人的福,總之,鄉間過年過節,差不多都是這樣人神共享著美食,這也是中國民間的好。
吃過年夜飯,便是吃糖茶,給壓歲錢。母親拿出新衣新鞋,放在孩子們床前。孩子們在不絕于耳的爆竹聲中,甜甜入夢。
醒來已是大年初一。快樂地穿上新衣、新鞋,吃過糖炒年糕,匆匆去橋頭趕新年集市。集市上年貨琳瑯滿目,人山人海,穿梭在各式店鋪間,挑選年畫、氣球,新年的陽光,照在橋上、屋上和人們的臉上,處處洋溢著新年的氣象。
那時的新年,就是從橋頭集市上的陽光開始,也從孩子們吹開的五顏六色的氣球開始,那樣明亮,怦然心動。迎著新年的陽光,人們開始走親戚拜年,去禮堂看戲,不亦樂乎。直到正月半后,學校要開學了,急忙收住心,拿出假期作業本,臨時抱佛腳。
新年終要結束,興盡終究寂寥。就是在這樣期待、盡興、寂寥的不斷輪回中,我們慢慢長大,童年慢慢遠去。
卻顧所來徑,幸虧那時有如此多的跨年大戲,才讓我們對生活充滿熱愛,把小小快樂放大,對未來也總心存期待,無限向往,那是鄉間生活教給我們的。
○徐玲芬 全國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桐鄉市女作家協會主席、鳳鳴女子詩社社長。著有“江南三書”(即《江南物事》《行走江南》《江南情調》)以及《豐子愷緣緣三部曲》等20多部散文集、詩集。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