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鐵的流·憶琴秋”征文比賽優秀作品選登

紅色的云

2024-11-14 09:45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費國平

  沿崇練公路自南向北行駛,去尋找位于石門鎮墅豐村墅王廟的中國共產黨桐鄉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

  “竹林圍繞,雞鴨悠閑……”車就停在墅豐村村委會的門口,我不由被眼前的鄉村美景所吸引。顧不得問路,先去竹林小道走一番。潔白的石子鋪成了“九曲十八彎”的小道,延伸至竹林中。踏在石子上發出的細小摩擦聲,劃破了鄉村的寧靜。就連在竹林菜地上覓食低吟的雄雞也屏住聲響,伸著長脖子,好奇地打量我這個不速之客。我也沒有去打擾它們,自顧自地從它們身邊走過。

  菜畦方正,蔬菜碧綠;雞鴨成群,喧鬧有趣;花草整齊,夾道盛開;石井一口,水桶一邊……竹林之下有著農家幸福的生活。

  “不晚”咖啡館就在竹林的盡頭。咖啡館外形由兩個集裝箱“堆積”而成,外圍用竹子圍成籬笆,露營的桌子、椅子分布其中,空間不大,卻別有一番唯美意境。真的不必羨慕城里,鄉村也有你要的時尚生活。緊挨著咖啡館的就是墅豐村的農家別墅,紅墻、紅瓦,在藍天的映襯之下,顯得格外的喜慶。

  穿過農家別墅群,向北就是桐鄉市現代農業創新服務中心,站立于農業創新服務中心的廣場上,整個人感覺心胸開闊無比,目光所及之處盡是生機盎然。綠油油的禾苗像神毯一般鋪滿了鄉間,火紅的高粱舉著火把將神毯鑲上了金邊,黃中帶綠的甜柿子像燈籠點燃閃爍的光芒……

  多彩的鄉村,有著讓人向往的生活情調。

  良田、果蔬;綠道、農舍;鄉間、藝術;機械、科技……在美麗鄉村建成的背后,就是墅豐村人敢為人先的智慧和勇氣,他們利用土地流轉,規劃出發展農業的大好空間。墅豐村現代化的農業發展,如同墅豐人在這個地方建立起來“中共石灣組織”一樣的拼搏。紅色黨史館是墅豐村的一大亮點,也是墅豐人敢為人先的基因所在。

  1926年冬,共產黨員池耕襄回到家鄉石門,發展陳丹池入黨,同時與已在外地入黨的張琴秋妹妹張蘭接上組織關系,建立了桐鄉境內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石灣組織。此后,他們以墅豐村墅王廟為秘密活動點,迅速播撒紅色火種,革命的火種一經點燃,在桐鄉大地形成燎原之勢。

  踏過百年古橋,穿過歷史之門。琴秋紀念館就映襯在村中的銀杏林蔭之中。張琴秋(1904—1968),浙江桐鄉人。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西路軍政治部組織部長等,為鄂豫皖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和西路軍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紅軍女將領;新中國成立后,擔任紡織工業部的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她一生追求真理,信仰馬克思主義,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被稱為“沒有授銜的紅軍女將領”。張琴秋的名字,在石門、在桐鄉、在上海、在中國,都是大名鼎鼎,因為張琴秋有著非凡的膽識和大愛的親情。

  “正義當勇”。當時張琴秋的同學楊達的成績太好了,引起另外兩名鐘姓同學的妒忌,憑著她倆與豐家有點親戚關系,揚言在畢業典禮上要出楊達同學的洋相。生性膽小軟弱的楊達只能忍氣吞聲,不敢反抗。這件事被張琴秋知道以后,她便帶著楊達找到褚明秀老師反映情況,褚老師又帶著張琴秋、楊達去見校長。后來校長對親戚家的兩名學生作批評教育,一場風波才沒有發生。

  “機智立斷”。有一次,張琴秋放學以后和錢青、孔德等同學去石門鎮郊玩,看見邊上河里有一條船,她們便去劃船,當船經過一棵撲在河面上的楊樹時,錢青不小心被楊樹刮了一下,差一點掉進河里。這時,張琴秋果斷地讓錢青緊緊抓住樹枝不要松手,自己趕快把船劃到樹下面,讓錢青的腳落在船上,才避免了一場意外。岸上的人為她們捏了一把冷汗,隨后又紛紛稱贊張琴秋的機靈和勇敢。

  “大愛無疆”。據錢青回憶,大概在1919年,“我與琴秋登上南皋橋,一邊玩,一邊背誦詩詞。忽然看到一名姑娘倚欄哭泣。琴秋上前詢問,姑娘泣不成聲地說自己是附近高家灣人,家道貧困,無衣無食,父母無奈,要把她賣作童養媳,她便逃了出來,現在走投無路,只想投水自盡……我們聽了十分難過,琴秋即刻奔回家去拉了她母親到橋上,哭著要母親救救這名姑娘。她母親見狀,也十分同情,便收留了她,在自己家里做小幫工?!?/p>

  這些都是張琴秋留給家鄉的故事(故事選自鐘桂松老師著的《桐鄉四杰之張琴秋》),事不大,但很真,真切到能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張琴秋身上光輝的品格。

  當歷史風云變幻之際,懷揣救國救民理想的張琴秋,義無反顧地走上革命道路,從村口的古橋出發,到杭州、上海、延安、莫斯科……每到一處,她都是刻苦學習本領,一心為黨為人民。

  革命的道路從來就是坎坷不平的,在上海工人運動中,張琴秋與資本家斗智斗勇;在長征路上,她冒著槍林彈雨跳出敵人包圍圈;在抗戰中,她與日寇周旋戰斗;在新中國成立后,她爭分奪秒搞建設……這一樁樁、一件件的英勇事跡,無不展現張琴秋作為革命家的非凡氣度,堅定革命信念為人民謀幸福。

  “紅是革命的底色,線是思鄉的情懷?!边@一幢幢紅色的建筑群上的線條勾勒,表達出來的棱角劃破天際,與鄉間農舍的白墻黛瓦完美的融合。因為張琴秋就是農村走出來的革命家,在她心中永遠裝著鄉親們,那流暢的線就是她思鄉的愁,那紅色的墻是她對親人們的愛。走在廣場中心,古老而又現代的建筑似時光穿梭機,將我安置在過往和現實之間。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誓言鏗鏘有力,革命前輩為了這個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闖出了一條康莊大道。“碧血渲染處,紅花照眼心;錢塘潮不盡,吾輩豈無人?!备锩攘页馗澹?905—1928,桐鄉市石門鎮人)的革命宣言響徹在桐鄉大地上,他的故事廣為流傳。在堆滿木柴的地方,正是紀念池耕襄的地方,一根根木柴堆高,根根向上,如同熊熊大火去燒掉舊社會、舊勢力,燒出一片凈土,讓土地上長出豐碩的莊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張琴秋繼承了革命先烈的思想,帶領民眾去闖出一條幸福的路。

  村外的欒樹已經開出了艷麗的紅花,隔著繞村而行的小河,與農家別墅的紅色屋頂遙相呼應。墅豐村的紅是熱烈的,從上到下,從村頭到村尾。墅豐村充分激活“紅色基因”,強化黨建引領,依托紅色遺址、紅色人物、紅色展陳等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墅豐紅”品牌特色的紅色課堂、紅色劇場。這種紅,是革命先烈留下的火焰。它喚醒了民眾的覺醒,拿起鋤頭鐮刀與封建反動勢力作斗爭,發揮村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屬于我們的產業美、人才美、文化美、生態美、組織美等五幅幸福生活畫卷。

  琴秋紀念館是那樣的寧靜,在夏日的午后。沿著遺址的小河道前行,炎熱的夏風,因為綠樹成蔭而變得清涼;耀眼的陽光,因為白云的飄蕩而變得柔和;平常的河道,因為館址的紅墻倒影而變得充滿活力……

  墅社橋橫跨在河道上,它的樣子并不出眾,甚至普通到默默無聞,但它靜靜地承擔著小河兩岸民眾往來的任務,任勞任怨,任憑時光的斗轉星移。連接橋頭的小道一直通往世界,多少有為青年從小橋上踏過,向外去尋找革命的真理。橋頭的野草枯了又綠,綠了又枯,但石橋守望鄉親的堅定信念從未改變,那橋墩上的石獅的眼睛就是最好的印證,炯炯有神。

  我喜歡坐在橋邊,享受著從河面吹來的風,暖而不燥、輕而不膩。抬頭看望,那變幻莫測的白云往前飄,猶如我們的歷史車輪滾滾前進;低頭聆聽,那鄉村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如同革命先烈錚錚誓言在耳邊。

  “未來可期,鄉愁可寄”,回望夕陽照耀下的紅云,如同張琴秋革命思想的光芒,將墅豐村渲染得熠熠生輝。

  ○費國平 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教師,嘉興市作家協會會員。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