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松
南有海寧斜橋,北有屠甸北斜橋。北斜橋坐落于桐鄉市屠甸鎮海星村境內,它是桐鄉屠甸最東南與海寧雙山接壤的一爿橋,也是桐鄉與海寧的分界橋。這爿橋因所處地理位置獨特,因此,很難被人遺忘。當時,從屠甸鎮步行出發去硤石,須經過莫太師橋-朝陽廟-扶橋頭-新廟橋-潘家埭-塘徑橋-北斜橋這條古道。因此,北斜橋便成了古道上屠甸與硤石兩地的友誼之橋。
北斜橋承載著兩地人們的往來和交流,是兩地共享與溝通的象征。看似平凡,但它的力量與堅韌令人驚嘆,在自然界的風霜雪雨中,它始終屹立不倒。橋下的河流在沒開挖長山河以前是屠甸與硤石客貨船只必經水道。北斜橋橫垮長水塘(俗稱“斜港”),北斜橋輪船碼頭是桐鄉境內船只到硤石停靠最東的一個碼頭。我們小辰光隨大人步行到硤石,跨上這爿石橋,兩眼眺望河港,看著那寬闊的港面,仿佛看到了一個大世界。
說起北斜橋,我們不禁會聯想起海寧的斜橋,海寧斜橋位于海寧硤石鎮西南偏西13公里處,斜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間(1465-1487),當時,已有“斜橋”之稱。“斜橋”并非因為橋梁傾斜,而是,河道特征。斜橋是按“洛塘河”斜向而建得名。又如,上海也有一個名為“斜橋”的地方,其名稱來源于吳淞江(今蘇州河)的支流東蘆浦從北往南彎彎曲曲流過。因此,建造了一爿木橋,由于河是彎的,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橋都是斜的,因此,被稱為“斜橋”。
那么,屠甸的北斜橋是斜的嗎?還是橋下這條河港是斜的呢?帶這些疑惑,我專門尋訪了北斜橋村坊上的長輩及鄰村的老人,可老人們大多也說不上個所以然。其中鄰村一名姓陳的老人提醒了我,這條河道地方上原先稱“斜港”。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據光緒(公元1887年5月)《桐鄉縣志》記載:千金鄉轄區標注:北斜橋,只是草圖呈現,并未記載北斜橋的詳實。
1988年12月出版的《浙江省桐鄉縣地名志》一書中記載:自然村。15戶,60人。村東有石平橋,稱北斜橋。村以橋命名。也未載明北斜橋的實情。
據上資料,光緒《桐鄉縣志》草圖標注,因原有河港斜向(屠甸有東斜港與西斜港)匯入長水塘(俗稱“斜港”)。這條港是彎斜的港。那么,在長水塘東端上的這爿橋,老底子在這條原先斜港上,橋基隨河港而建。也有據可尋了。南有海寧斜橋,北為屠甸北斜橋,又是好鄰居。無疑自然而然稱為“北斜橋”,也是順理成章了。
北斜橋石橋為三塊石板鋪成橋面,寬2米,中孔6米,三孔橋,大船可進出,整橋全長大約為20米。
在北斜石橋上,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據一名姓李的村民敘述,上世紀40年代初,日本鬼子侵占桐鄉時,在這爿北斜石橋上,用木頭架空搭橋,木橋面5米寬。當時,日本鬼子是為方便桐鄉至海寧硤石開車當公路而修筑。為反抗侵略,當地游擊隊多次破壞,橋木也被附近村坊村民拿走。日本投降后,石橋才恢復了原有的姿態與生機。
北斜橋西邊港上有一個老籪,據說是當地村民為了捕(捉)魚、蟹而筑的。筑籪用的材料為毛竹辟開編成簾插入河中,形成壩,魚蟹碰到竹壩會在河港附近活動,村民使用魚網工具捕捉魚、蟹。桐鄉至硤石客輪、貨輪船只在這條港的竹籪上航運,不受影響。1950年因轄區歸屬劃分,河港中的竹籪便成了桐鄉與海寧主要航道的分界線。
1979年,兩岸村民為拖拉機經過方便,拆除了老北斜石橋,重修了拱形水泥北斜橋。水泥建造的北斜橋保存基本完好,現觀南岸,橋南已是海寧工業園區,通道已堵。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路建設的突飛猛進。一條條大道穿越城市與鄉村之間,令人驚嘆。古道上的北斜橋,曾經繁榮一地。今日的北斜橋沒有了當年的功能,成了歷史建筑遺存,但它見證了兩地的發展與時代變遷。
○王建松 供職于桐鄉市稅務局,已退休。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