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人的自制酒釀。
在桐鄉,酒釀是夏日里喚醒味蕾的獨特存在。
超市內圓肚玻璃罐里的酒釀常年可見、隨手可得,卻無法匹配記憶中的“鮮潔”二字,畢竟,桐鄉人自制的夏日限定版酒釀才是一絕。
大抵是不同的地方溫濕度不同,糯米酒曲不同,帶來了風味上的千差萬別,也帶來了賞味上的各有鐘愛。
悶熱的江南夏日,好似一個巨大的發酵缸,燥熱從每一個毛孔滲入,讓人無處可逃。此時,酒曲中的酵母恰好迎來最為活躍的時刻,一場美妙絕倫的發酵悄然開啟。
夾帶著絲絲甜意的酒香氣息極具辨識度,即便是混雜在濕熱厚重的空氣中,仍會被人第一時間捕獲。隨著衣物或者棉被等簡易保溫層被揭開,帶著溫熱的鮮艷搪瓷盆跳進視野,這股香味變得愈發溫潤醇厚。此時,將搭在盆口的蒲扇拿開,只見清澈的甜水中,集結成塊的糯米團已整體浮起,盆中晃晃悠悠的姿態,儼然是夏日里的頂級誘惑,撩撥著焦急的味蕾。
迫不及待地打撈起甜密的醉意送入口中,微酸甘甜、酒香四溢、清爽滑潤,難以言喻的“鮮潔”從舌尖直抵舌根,并在口腔中彌漫開來。此時的糯米,集結成厚實的塊狀,入口滑嫩,只需輕輕一抿便化作了水,淺淺的醉,悠悠的甜,回味無窮。
酒釀的美味,正是時間使然。從溫潤的糯米,變身清爽的酒體,它已在這片土地上,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夏日時光。
小時的酒曲,多是蠶繭模樣的土制甜酒曲。知了聲嘶力竭的夏日晚飯后,大人會慢條斯理地拿出報紙,放上酒曲,對折后拿起空玻璃瓶將其壓碎,待到變成小塊狀,再來回碾壓,直至變成粉末。
當“嘎啦嘎啦”的聲響由重變輕,再將酒曲粉末拌入事先冷卻好的糯米飯中,一邊抓散,一邊拌勻,接著裝入搪瓷盆或小缽頭中。輕輕按壓,讓米飯保持平整,然后在中間戳一個小酒窩,再在表面撒上剩余的酒曲粉。這些神奇的粉末,便是酒釀的“催化劑”,更是快樂夏日的“催化劑”。
搭上一把蒲扇作蓋,扯上幾件不穿的衣服裹在四周,剩下的只等時間來“操刀”?!坝嗅劻耍 碑敃r間的魔法,在小小的酒窩處積蓄起滿滿的“原漿”,好戲馬上就要開場了。將事先準備好的涼白開加入其中,好甜口的還可溶些適量的白砂糖,再等待這場發酵過個12小時,美味正式登場!
打開之時,一件件揭開簡陋樸實的保溫外衣,仿若大人將珍藏許久且用心捂熱的美味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無需擠占務農和工作的時間,材料亦是唾手可得,即便不用糯米,粳米亦可派上用場,不過是燒飯時多添幾碗米罷了。夏日里的酒釀,正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家人以最便捷的方式造就的頂級美味。這些藏匿于味覺的愛,會在悠悠的歲月里久久回蕩,越回味,越醇香!
那時候,這樣的“頂級鮮味”,不只是在盛夏,臘月里的酒釀香,似乎會多幾分溫熱。
彼時,家家戶戶過年都會備上米酒,多是幾戶人家結對一起搭酒,聲勢浩浩蕩蕩。
幾個大大的酒缸,蓋上編織的草蓋子,“埋”在草柴房內。變成兇兇的老酒前,未發酵完全的酒釀,是絕對不可錯過的美味。
搬開層層堆疊的稻草,揭開草蓋,酒釀的醇香,和著稻柴的清香,擁裹著溫暖的氣息,有著滿滿的治愈力。勺子一兜,就連孩子也會吃個微醺。如今回憶起來,這股熟悉的味道,仍是心底的一抹溫熱。
在那個解饞方式稀缺的年代中所萌生出的對酒釀的熱愛,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出我們的生活,相反的,我們更珍惜這一味的質樸??v使時光流逝,它仍是最初的味道。
吃著酒釀,何嘗不是品味著時間呢?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