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豐石
盛夏又至,天地炙烤。剛鉆出辦公室,熱浪像一個饑餓的人看到一堆食物一樣,猛地撲上來,從頭到腳全包裹,嚴嚴實實。
走在過道里,看到地上有一只黑蟬,仰面躺著,三對足在空中徒勞地劃動。這種蟬,我們土話叫“老鉗”,叫聲響亮,且一口氣能叫很久。我把它撿在手里,想不到它掙扎一下從我手中飛走,一直飛入樹叢消失不見。
看著它遠走高飛,在空中劃過一條無形的線。這條線牽起了我關于蟬的記憶。我們這個地方的蟬,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大個的黑蟬,叫起來不依不饒,音調高亢且穩定,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另一種蟬,個頭小一點,背部有美麗的藍綠色花紋,叫聲富有節奏,聽上去像“夏知蜩”這3個字的拖音。“夏知蜩”這名字的由來,是不是就從它的鳴叫聲中得到的靈感呢?后來,我才知其學名“蒙古寒蟬“,聽著有點悲切。
我們這一帶,“夏知蜩”很多。炎炎夏日,整個世界好像就是它們的天下,不論你身在何處,都能聽到它們的喧嘩。只要有一兩棵樹,它們的舞臺就像天空一般寬大。有時,早上會被它們的集體鳴叫吵醒。午后兩三點,一天中最熱時,它們也不舍得休息,一刻不停歇地叫著,讓人煩不勝煩。
多年前,蟬們就因為自己無休止的放肆引來了一群“螳螂”,這伙“螳螂”不是別人,正是一群無憂無慮的孩童。
放暑假了,父母們都忙著,孩子們沒多少作業,更不用補課。盛夏的農村是個樂園,孩子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揮霍。捕蟬,成了暑假玩樂的保留節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抓到蟬,首先得有一把好工具。找來一個食指粗的竹竿,一頭截去半節;淘來一根粗鐵絲,拗成一個圓,將兩頭交匯處的鐵絲插入竹竿的孔里;再四下里去找蛛網,發現一張蛛網,高舉竹竿,伸進網里來回攪幾圈,整張蛛網就都纏在鐵絲圈上了。一張蛛網還嫌稀薄,蛛網越厚實越好,粘性就越大。于是,第二張、第三張蛛網加入進來,最后結成了一張“復合”網。
扛著這張網,孩子們去路邊、田間、地頭、廢棄的舊屋。發現一只緊緊趴在樹干上的“夏知蜩”,躡手躡腳靠近,網慢慢接近它,說時遲那時快,等到蟬驚覺,一張粘性十足的網已覆蓋下來。掉轉竹竿,我們把戰利品從網中捉出,放進隨身攜帶的袋子里,繼續尋覓下一個目標。半下午過去,大家收獲頗豐。
抓來的知了派什么用呢?伙伴們比誰抓得多,誰抓得最好看,寒蟬的翅極薄,“薄若蟬翼”這詞分外貼切。陽光照在蟬翼上,有七彩的光閃耀,美麗動人。頑皮的孩子還會把它們的翅膀扯去,看看它能不能飛起來;或是把尾部末端的管子拔去,看看其有何反應。最后,一只只知了在我們手里變得殘缺,最終成了雞鴨口中的美食。現在想來,那時候只顧著玩,有點殘忍。
也有人不用“復合”蛛網,前幾個步驟都相似,就是最后不去“糾纏”蛛網,而是直接套上一個塑料袋,呈網兜狀。網兜瞄準蟬,快速下壓,蟬就已被套進去。“吱吱吱……”蟬在網兜里無助地亂叫亂飛,但將網兜從樹干平移到樹下,要講點技術,不僅要快,而且網兜要迅速找到并緊貼地面,這樣蟬才插翅難逃。
除了捕蟬外,我們還會去找蟬蛻。蟬蛻是一味中藥,藥店會收。蟬蛻一般是指黑蟬(老鉗)蛻下的殼。在我的印象中,找這東西不大容易,不像北方很多地方,一到夏天,到處都是黑蟬。除了全家老少齊上陣去找蟬蛻外,那里的人們還會去捉黑蟬的幼體和成體,他們稱之為“知了猴”,抓到“知了猴”后往油鍋里一炸,據說是一道下酒好菜。
2000多年前,莊子寫了一個捕蟬的故事,《佝僂丈人承蜩記》,從中可知,當年已開始捕蟬。
莊子以降,歷朝歷代關于蟬的詩文不少。我最喜歡的是清朝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意思是,牧童騎在黃牛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蟬,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詩句中描寫的牧童,像極了那時的我們,漫長的夏日午后,孩子們走在鄉間小路上,拿著捕蟬網,去尋找樹干上的蟬。天大地大,都是歡聲笑語……
○莊豐石 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教師,嘉興市作協會員,桐鄉市作協副主席。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