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新
陳家白場
家鄉人將空曠的廣場叫“白場”。“陳家白場”在南日鎮正中央,四周皆是低矮房子或圍墻,從兩側的小路拐進去,路旁的青磚墻上滿是駁落的石灰和標語殘痕,廣場東側朝西有一個高過人頭的大舞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可是熱鬧的場所。
等我上了學,公社每年組織學生文藝匯演,廣場聚滿了烏泱泱戴紅領巾的孩子,場子彌漫著汗餿味。記得有一回天空下起了雨,我們穿著濕淋淋的衣服看完演出。每次要數紅星小學最出風頭,又是敲腰鼓,又是打快板,他們都是外號“錢麻子”老師的學生,錢老師精通樂器,特別擅長組織文藝節目,每年的文藝演出,他和他的學生總是獨占鰲頭。記得有個皮膚黝黑的同學,連演了兩個節目,他右手打著竹快板,左手還有一個“嘀嗒板”。“嘀嗒板”用兩塊小竹板,分別套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上,“嘀嘀嗒、嘀嘀嗒”,配合快板,聲音更加脆亮。這個朱姓同學,后來成了我初中時的同桌。
印象較深的還有兩個來自初中部的男生和女生,他倆個子長得高,模樣也好看。演唱的歌曲是《瀏陽河》,還有老師為他們風琴伴奏。
歌聲悠揚動聽,讓我充滿了對表演者的羨慕與對成長的渴望。近半個世紀過去,那聲音、曲調,似乎還在記憶中那個廣場上空飄蕩。
若干年以后,還在同一個地方,彼時我在亭橋中學初一班當代課教師,學校組織學生去南日參加學生運動會,最終我們中學捧得大獎。當時運動員帶隊老師叫趙根華,他梳三七分劉海,蓄小胡須,身著側邊綴有兩根白條的藍色運動套裝,上臺領獎時彎腰鞠躬超過九十度,那份誠懇與瀟灑,令我們油然而生一種集體榮譽感與自豪感。
前幾年我與朋友雪江合作撰寫《糜相公廟民間故事》,就講到當年為建陳家白場的舞臺,曾遣“一伙人浩浩蕩蕩”去拆糜相公廟門外的“雨臺”,還挖走了臺下的基石。至于陳家白場何時建成,何時拆除、消亡,以后又派了什么用場,我已不得而知。
影劇院
我中學畢業時,陳家白場附近造起一座影劇院。不知共有多少座位,但對于習慣看露天電影的偏僻鄉鎮來說,已是一件破天荒的盛事。
有一晚,有人請我去那里看電影。那時我的心情糟糕透了,內心不想在家“修地球”卻無能為力,對未來不知所措。這時候有個小學女同學熱心為我介紹對象。她要給我介紹一個家住南日、與她同在一家村辦廠上班的同事。那姑娘身材小巧、圓臉,充滿對愛情的渴望。姑娘大方慷慨,主動買了影劇院的3張電影票,記不清看的是《人證》還是《生死戀》,總之是一部日本片,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影劇院。
夕陽西下,我們3人一起走在那條鄉村小道上。迎面走來一個留大鬢角、穿喇叭褲的男青年,人走遠了,還回過頭調侃我:“小伙子本事噶大,一個帶兩個(女的)。”我聽到臉刷的紅了,恨不得躲進渠塘對面的桑樹地。時至今日,觀影的感覺已記不清楚,后來的大致情形也不甚了了。
大約過了一兩年,這座影劇院成為我離開家鄉開始“遠行”的“起跑線”。我應征入伍,臨行前公社人武部在這里召開動員會。整個影劇院擠滿了送行的親友,坐在前排的我們情緒激昂,聽不清身材矮胖的人武部長在話筒里講了什么。一個軍裝口袋上插了兩支鋼筆的戰友,上臺代表全公社16名新兵向家鄉父老表決心,見他從容地從新軍褲中掏出事先寫好的發言稿……之后,一艘平時為電影放映隊跑膠片的小輪船,“突突突突”將我們這些胸戴紅花的新兵們送到縣里的集結點。40年過去,我依然可以清楚記起那天影劇院內外紅旗招展、鑼鼓喧天的一幕。
“牙匠”湯醫師
愛一個地方,不需要更多理由,也許是一塊熱騰騰、香噴噴的“油酥餃”或“豆沙軟糕”,也許是一張值得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百子炮”,也或許是因為一兩個人。
有一個人,影響了我一生。他是一位“牙匠”師傅,南日人都叫他“湯醫師”。不記得從什么開始,我發現自己的上下牙齒與別人不同。別人啃食物用上排牙齒,而我習慣用下排,后來我明白自己那叫反頜,俗稱“地包天”。高中畢業那年,母親領著我去南日牙診所。印象中湯醫師個子不高,胖乎乎的圓臉盤,笑瞇瞇,和藹可親。
湯醫師先把我一顆外凸的虎牙拔掉,然后用回形針一樣的細鐵絲,在我口腔里做一個牙套,前后僅用了兩個月,“生拉硬扯”地把我的反頜給矯正過來了。牙科醫生拔牙鑲牙是粗活,但湯醫師態度溫和,動作輕柔、細致,一點也沒讓人覺得疼痛。他用自己發明的土方法,為我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形象”問題。湯醫師不僅是小鎮牙匠師,更是我的整形師、美容師,是值得我一輩子感激的人。
幾年前,我在上海遇到同在上海工作的同鄉沈方元先生,他父母也曾是南日醫院醫生,他自小就在醫院宿舍里長大。我趁機向他打聽湯醫師的消息,他告訴我湯醫師大名湯雪彪,1983年分鄉時與沈方元父母一起分到了亭橋衛生院,直至到齡退休。我迫切地問他湯醫師是否健在,他說湯醫師退休后回到寧波那邊的老家,現去世已有10多年。聽完,我有些傷感,心里空落落的。
○周建新,桐鄉人,現在上海從事商業管理。自幼愛好文學,為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