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國平
“第六屆桐鄉槜李文化節即將在本周六啟幕……”一條微信朋友圈里的消息,讓我不禁想起三月里槜李花開、六月里果實累累的景象。
說起槜李的前世今生,先說一說古槜李的傳說。
據傳,槜李出自桐鄉濮院、屠甸交界的古槜李城。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交戰,越王勾踐吃了敗仗,上大夫文種提出用美人計迷惑吳王夫差。勾踐派范蠡到苧蘿山選美人,選中了西施和鄭旦,并讓范蠡教她們練習宮中的禮儀和歌舞。3年學成,范蠡將西施送往吳國都城姑蘇。他們來到幽湖(今濮院)暫停數日,等夫差來接。西施因水土不服病了,范蠡心里很急。這天他出去散心,發現有人在賣一種果子。他買來嘗覺得好吃,一問是槜李。于是他便買了一些槜李帶回去給西施吃。西施用指甲輕輕一掐,嘴唇一吮,果汁鮮甜,連吃幾顆,病不治自愈。因槜李被西施掐過,所以至今還留下一個爪痕。
槜李名字文縐縐,吃法也別致。吃槜李不用牙咬,而是用嘴吸。“揉一揉,咬破皮,吸著吃。”這是吃槜李的流程。果子剛采下來,肉質細密;放四五天后,果肉變軟,化為漿液。雙手揉搓槜李,當感覺槜李有破皮感時,湊近一聞,李子果香濃郁。輕咬破皮,一吸,鮮甜的果汁進入口腔,回味無窮。
春秋時期,槜李就作為進貢吳宮的“貢品”。槜李一詞最早見于《春秋》。周敬王十五年(510年)吳王闔閭“敗越兵于槜李,大掠而還。”這里的槜李是地名。地以果名,可見槜李的栽植歷史悠久。
“聞說西施曾一掐,至今顆顆爪痕添”“爪掐纖痕留顆顆,瓊漿吸盡潤詩喉”“共傳仙果美,爪掐尚留痕”……西施爪痕,千年名果,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不少贊美槜李的詩句。
再說槜李花的千姿百媚。
古人說:槜李花“如晴雪”、“花白渾如煙”、“清雅素潔勝梅花”、“入李園如入香雪海中”……每年三四月間,槜李花開了。白色花海,隨風起浪,一波起、一波落。站在槜李文化廣場南端的廣益亭中遠眺,百畝槜李園讓人驚艷。
置身于桃園頭的槜李花海之中,花香撲鼻而來。推開槜李園那扇鏤空木窗,遠看百畝槜李花如雪,清新素雅;近看臨窗的槜李花,蕊小密集,花朵素雅。透過花海,北面是一排排整齊的農家別墅,小院房前屋后也植著幾株槜李,點綴了農家的幸福生活。
俗話說,槜李好吃樹難種。槜李始種于春秋,現在梧桐街道桃園村是槜李的主要產地。
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桃園村村民家家種植,優質品種有潘園李、蜜李、夫人李、紅美人李、白美人李、黃姑李、紫粉李等8個品種。至民國初,可算得上是槜李的鼎盛時代。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記載:“桐鄉潘園李和槜李獲浙江省建設廳農產品甲級獎。”民國25年(1936),《浙江各縣農戶調查》中記述:“桐鄉桃園頭所產槜李最佳,種植區域頗大,李園有八九十個,占地約200畝左右……年產量三四百擔。”
槜李難種,好在鄉人朱夢仙總結整理出了槜李種植的技術。朱夢仙生于桐鄉晏城竹水橋,少年時隨父居住屠甸鎮,擅畫作文,尤喜好園藝,愛種果樹。在朱夢仙的晚翠園內,遍種桃、李、梅樹等,一年四季開花不斷,后又從槜李原生地桃園頭移苗栽種槜李,并向果農討教栽種經驗,悉心鉆研培育。民國26年(1937年),在園中“晚翠小筑”房內完成《槜李譜》一書。
朱夢仙所著的《槜李譜》敘述比較全面、客觀,實用性強,是一部十分寶貴的地方性農書。該書全文包括起原、產地、名稱、嫁接、整枝、栽培、辯真、爪痕等共42個部分。朱夢仙認為槜李雖栽培歷史悠久,但產量一直不高。這是因為槜李對水土的要求比較高,所以種植地區受到限制,導致產量更少。而最適宜槜李栽種的地方,就是梧桐街道桃園村一帶。
槜李樹其實是桃李樹嫁接而成,在種植中除了施肥排水管理外,最為要緊的是對樹枝的修剪,整株是槜李高產穩產的關鍵。修剪要確保樹勢中庸適中,對弱樹進行重短截,促進其生長;對旺樹要輕剪疏枝,以緩和樹勢。
《槜李譜》中曾提到槜李豐熟之年,每市斤約四五角,小年每斤一元或竟至一元數角,尚有價而無貨。村民曾把槜李樹譽為“搖錢樹”,“家有三棵槜李樹,油鹽醬醋不用愁。”
眾所周知,槜李不易保鮮,不宜長途運輸。2018年,槜李產量歷史最高,全村達到近600噸。原本,桃園人期盼槜李能賣出個好價錢,但事與愿違,臨近果子成熟期,連續濕悶天氣讓槜李在幾天內集中成熟,量大、集中上市導致槜李產銷嚴重失衡并最終滯銷。
但這些年,隨著培育、保鮮、快遞等技術的“加持”,不僅打開槜李的知名度,更能讓新鮮槜李被越來越多人親口品嘗。桃園村與槜李特色 IP,也更加出圈。
水和土是有滋味的,品槜李的滋味可以用舌尖,更要用心。
果香飄四野,文化傳千年。趁著春光好,不如找個周末,去“槜美鄉村,世外桃園”桃園村走走、看看吧。
○費國平 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教師,嘉興市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