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銘敏
“該是枝繁葉茂的時候了。”看著窗外行道樹挺拔的身姿和翠綠的樹蓬,我又記起家中的那棵老櫸樹。
這是祖父親自栽下的,在那個溫飽還未完全解決的年代,祖父在回家路上發現了這棵奄奄一息倒在路邊的小樹苗,出于憐憫便撿回來,種在稻場外邊。櫸樹鄰著河浜,是一處安家的好地方。
家里并沒有人會種樹,那時的人只會種莊稼。這棵櫸樹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種下后,猛烈生長。
春天,小櫸樹開始蘇醒發芽,迸發著新生的力量。夏天,任憑毒日頭暴曬,小櫸樹用它僅有的幾根枝干撐出一小塊陰涼地。秋天,豐收的喜悅讓每個人都干勁十足,小櫸樹的紅葉在余暉下斑駁美麗。到了冬天,光禿禿的屋邊,只剩下一根根樹干。
一年當中,每當莊稼需要打藥水時,祖父也會順帶給它除除蟲。但凡給桑樹地里填“羊肋色”(羊的廄肥)時,祖母也會清理下雞窩,一并給櫸樹施個肥。就這樣,冬去春來,當年那棵手腕粗的小樹苗轉眼間就長成了一棵需兩人合抱的參天大樹。
記憶中,聽祖父說起過,因為櫸樹長得快,就把它移到了大門口對面的自留地邊上,沒有了空間束縛,它長得更好了。說來也奇怪,這棵櫸樹沒怎么特意打理,樹干竟生的筆直筆直,樹杈也是在最合適的高度,用內行人的話應該叫“賣相”極好。所以,即便是最炎熱的夏天,我們家門口也是陰涼的——雙搶時在樹下吃風涼夜飯,是真的愜意。
很快,老櫸樹在一眾樹木中拔得頭籌,長得最為俊俏。
后來,村子搬了,祖父留守到新房造好,也搬走了,只剩下老櫸樹孤零零守在原地,原本陪伴它的那棵紅楓已被商販收走。就這樣又熬了幾天,祖父終是不忍心,咬咬牙說:“算了,還是讓人收走吧。”
我知道,這個決定,祖父掙扎了很久。畢竟到時候土地開發了,老櫸樹的去留就成了問題,它生得高大,是極有可能會被采伐的。而此前,已經有不少人想買樹,可祖父始終不松口。而這次,我想祖父大抵是希望老櫸樹也換個安家的地方,至少得有煙火氣兒。
其實不止祖父,我們全家都不想看到老櫸樹被伐。終于,一個老師傅看中了它,并承諾把它移到北邊一個新建的小區門口。
深秋,老櫸樹搬家的日子到了。我下班后趕回,此時它已被連根挖起,根部帶著大塊的泥土,用草繩保護著,樹冠早已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四五個工人費力地整理著。隨著拖拉機的發動,老櫸樹臥立在保護措施完備的拖拉機上。
幾個月后,春天來了,我去看了老櫸樹。50多年的滄桑還是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不知是環境不適應還是年齡太大,老櫸樹遲遲不發芽。
又過了一段時間,祖父生病住院了。有一次我去病房,看到他在病床上一邊掛水,一邊認真看報。隔壁病友與我們聊天,笑道:“你爺爺的眼睛比你還好,你還戴個眼鏡,他倒好,看報都不需要戴眼鏡。”祖父也是一臉開心,談笑風生間幾乎看不出他是個病人。過了一會兒,祖父突然問我:“老櫸樹搬去哪兒了?不知近不近,能不能去看看?”其實,老櫸樹的新家離醫院不遠,只是這段時間祖父從未提起,我也不敢說。
就這樣,我帶著祖父去看了他記掛的老伙計。這一次,老櫸樹已長出了很多葉子,看來它已徹底蘇醒。
如今,我有空就會去看老櫸樹,像個老朋友一樣,在樹下坐坐。
○董銘敏 一個喜歡到處走走的人。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