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馨
過年,是溫馨,是團圓。
對我而言,過年的記憶,似一顆顆珍珠,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串珍珠越串越長。打開記憶的閘門,珍珠的光芒溫潤、歷久彌新。
那個住在烏鎮北柵叫小馨的女孩,從遠處走來。穿著花棉襖,紅彤彤的臉蛋,扎著紅頭繩的羊角辮,手中提著一只小竹籃。過白娘子橋再過賣魚橋,她急急地向中市走去。
年前,上面發下來的各類票子裝滿了媽媽的小盒子:絲粉票、肉票、冬筍票、香煙票、雞票、糖票……過年的物資必須一樣一樣買回家。年廿九,媽媽分派給小馨買半斤山核桃的任務,給了她3角錢和一張購貨券。小馨知道,山核桃是中市朝北的那家煙糖商店才有
店門口一排長長的隊伍,小馨成了一條小尾巴。等啊等,“頭頸望成絲瓜長”后,她終于拿到了裝在小紙袋中的半斤山核桃,小心地把它放入籃中后,一路蹦蹦跳跳地回了家。前些天家中已炒好了番薯片、瓜子,但這些都不及山核桃好吃。
這天,奶奶一早生好煤球爐,大鍋內放入汰干凈的咸豬頭后,開始了漫長的蒸煮。伴隨著鍋中騰騰的熱氣,屋子里彌漫著撲鼻的肉香。街上回來的小馨進門就聞到了香,一個勁地問奶奶:“豬頭肉什么時候能燒熟?”“小囡啊,過年不能叫豬頭,要叫‘利市頭’或者‘元寶頭’。”奶奶一臉嚴肅地說。小馨緊追不舍:“都煮半天了,還不熟嗎?”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奶奶終于開始拆“利市頭”了。小馨圍在旁邊,盯著奶奶的手,確切地說是盯著那個咸香撲鼻的“利市頭”,她在等著奶奶拆下來的肉骨頭解饞。
從煮“利市頭”開始,小馨全家進入過年模式。
年三十這天,全家總動員,每個人都很忙。爸爸說:“小孩不要軋在大人腳邊,小馨你去把韭芽理一理!”韭芽是年菜中的“百搭”,什么菜出鍋前都可以放一把增香提色。買回來的韭芽掛著泥,得一根一根清理。小馨是個聽話孩子,她仔細地理韭芽,再到門前市河里汰洗清爽。看著水靈靈干凈的韭芽,小馨的雙手都凍僵了。
下午開始,是漫長的等待。進屋,她看著大人忙忙碌碌,看著一盤盤菜肴擺上桌子:喜蛋、春卷、公雞、八寶鴨、糖醋排骨……出屋,她望著長街的那一頭,她在等出嫁的大姐一家人。
翹首期盼著,“來了,來了!”小馨回屋報告。人齊了,大家圍坐在一起,端著自釀的杜塔酒,干了!
“年夜飯,放開肚皮吃。”媽媽笑著說。大人們頻頻干杯,小孩們忙著吃菜。看著吃剩下的飯菜,媽媽說,放著明年吃 ,這叫 “年年有余”。
除夕這天,拿壓歲錢,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大姐夫說:“今年給弟妹每人2角。”媽媽說:“今年我增加一點,每人3角。” “太好了!”小馨油膩膩的小手接過這兩筆“巨款”,小臉蛋笑得像花一樣。
大年初一早晨,小馨穿上新做的花衣裳來到了媽媽工作的飯店。媽媽一共有10名同事,小馨挨個過去甜甜地叫:三奶奶、小狗姆媽、元新爹爹、榮士阿伯……大人們一邊笑瞇瞇地應著,一邊遞上早已準備好的糖果,小馨的口袋一下子塞滿了糖。回家后她把這些“叫來”的糖果藏著慢慢吃,吃完還舍不得扔掉那張包糖的糖紙,把它夾在書本中珍藏著。
媽媽飯店旁邊是家肉店。賣肉的爺爺家中沒有小孩,小馨童聲童氣的一聲“庭榮爹爹”總會讓他喜笑顏開。他說:“小馨又乖又有趣,叫了我一年的爹爹,今天,我要帶你吃燒賣!”不一會兒,一客熱氣騰騰的燒賣端到了媽媽的賬桌上。那時,吃上一客燒賣,對于小馨來說簡直就是一頓饕餮大餐。
那時候,一條街上的鄰里,好像一家人一樣親切融洽,長者慈愛可親,小孩禮貌可愛。
隨后幾天,家中請客、出門做客,小馨跟著爸媽一直忙到正月初十,日子才回歸平靜。長了一歲的小馨,又開始盼著過年。那時候,小馨總覺得,365天怎么這么漫長……
一年又一年,如今,那個叫小馨的女孩早已退休在家。兒孫繞膝的她覺得時光像長著一雙腳一樣在向前奔跑,仿佛只是一個轉身,50多年過去了。想著小時候那個只知道“吃吃吃”的自己,她都覺得不可思議。
而如今,“吃”已不再是過年的主題,好酒好菜不必等上一年,日常都可以吃到。過年吃得新鮮、吃得健康、杜絕浪費已成了新的時尚。但這份關于春節的煙火記憶,這份親人團圓的喜悅,一年又一年,被時光裹挾著,更加彌足珍貴。
○袁麗馨 烏鎮人,退休后喜閱讀。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