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國平
長山河航拍圖。愛桐鄉APP拍友 陳云仙/攝
悠長的長山河是歲月的入口。
自西向東的長山河桐鄉段,始建于1978年,成于1997年。從此,杭嘉湖平原出現了一條從腹地到杭州灣的新運河,滔滔洪水直排到杭州灣出海。
橫亙東西,長山河蜿蜒30多公里,呈“凹”字形,放眼望去,就像一條細長的絲帶系著桐鄉這個錦繡大地,流過廣闊的沃野。
破曉時分,晨霧自田野而生,像撕碎的輕紗,一縷、一抹、一團,這里尚未消散,那里又升起。此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長山河成了縹緲的仙境。攝影愛好者會在屠甸的山門橋上守著日出日落,用鏡頭捕捉在長山河中的細微變化。
開發區(高橋街道)百福村后陸門不遠處,幾只野鴨在悠閑地鳧游,一會兒鉆進水中,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可勁兒地用翅膀拍打著河水,這是一幅富有鄉野氣息的畫面。
河岸上,幾個大媽三三兩兩地湊到一起,一邊洗衣一邊聊著,河面上蕩起一個又一個漣漪,消融在東來西往的輪船所濺起的水波之中。
“撲通、撲通”河的對岸,戲水的孩童躍入水中,有的手腳并用在水里撲騰,有的仰肚朝天漂浮于水面,還有的像泥鰍一樣“打沒頭潭”。這時的長山河,是夏日孩童玩水游泳的天堂,是富有生活氣息的。
晚歸的鳥雀把暮色捎回了村莊,掛在了村后樹梢。暮靄漸次壓低下來,將天地縫合在一起,無際的原野由碧綠、湛藍變成深紫和暗灰。葦塘之間,夏蟲啁啾,間或兩只鳥雀從頭頂掠過,沒入河道深處的水草叢中。河水盡頭,蛙聲此起彼伏,夜色來臨。隨之,兩岸的萬家燈火次第亮了起來,點綴在萬頃鄉野。
長山河全長67公里,其中桐鄉段全長33.378公里,幾乎有一半橫亙在桐鄉境內,流經洲泉、石門、鳳鳴、開發區(高橋街道)、梧桐和屠甸,是我們桐鄉除京杭大運河外的第二長河。
“杭嘉湖平原地勢低洼,自古汛期洪水東排黃浦,北排太湖,行洪不暢,災害頻發。1974年,水電部批準建設南排出海工程,新辟排水通途。長山河為該工程最長骨干河道……全長67公里。”這是在長山河出海工程桐鄉紀念碑上,鐫刻下的開挖長山河的起因。
為了開挖成這條河,桐鄉人民眾志成城,累計21萬余人次參與施工,經歷了20個春夏秋冬。沿河的村民讓出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讓出了原本并不寬敞的房屋接納前來開河的工人……這一讓,讓出了安寧和希望,從此解決了困擾桐鄉人已久的行洪不暢、災害頻發的難題。
江南水鄉,水運條件得天獨厚,其運輸量在總運輸量中占據相當份額。長山河通航后,突破了原本河港狹窄、淺的瓶頸,拓展了航行空間。“突突突”的機船將兩岸的貨物送到了遠方,也帶來了富裕。
“長山河東去淘盡千古憂患,苕溪水安瀾蕩漾萬家歡樂。”這副對聯說出了開挖貫通長山河的巨大作用。
自1978年至1998年,整整兩代人的時光里開挖了河道。河道開挖都是在秋冬季節,因為秋末冬初的河道流量較小,方便開挖。寒風刺骨、大雪漫天都擋不住勞動人民戰天斗地的熱情。從河床底部挖起泥,裝入筐,再挑到200米開外的堆土處,40多公里的河道沒有機械全靠“人海戰術”,一鍬一鍬,一擔一擔。隨著坑越挖越深,爬的坡越來越陡,挑的路程也越來越遠。就是在一條扁擔、一副簸箕的開挖土方中孕育出了“團結協作、改革創新、奮勇拼搏、砥礪前行”的“長山河精神”。
2015年,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桐鄉運西段項目正式啟動,桐鄉人民又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將一系列河道疏浚、駁岸改造等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再次為長山河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以往坐在橋頭汰腳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的是一條水清岸綠景美的風情帶。
“良田隱隱水迢迢”,長山河現在除了承擔河岸兩邊農田灌溉的基本功能外,又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成為集生態補水與景觀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河、環保河和旅游河。
光陰如流水,裹挾著往昔的光輝而去。
我曾在鄉村學校工作多年。那些年里,我在槜李樹下目送一群群少年走出校門,沿著長山河的走向,留下一個個逆光的背影。
○費國平 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教師,嘉興市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