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風
1923年夏,張琴秋從上海愛國女學畢業以后,憑著自己對美術的愛好,考取了南京美術??茖W校。可是到南京美專報到不久,她就患上了嚴重的傷寒病,無法上課學習,只好請假回家療養。
張琴秋時年19歲,風姿秀美,芳華正茂。她出生于崇德縣(現屬桐鄉市)石門鎮一個舊式家庭,童年時就讀于豐子愷姐姐豐瀛創辦的振華女校。后考入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讀了兩年,因不滿學校落后的風氣,轉入上海愛國女學插班學習。
張琴秋從南京回到石門灣,此時家庭經濟狀況已經衰落,沒有余力繼續供自己讀書,尤其是兄嫂,對自己讀書一向嘖有煩言。為體諒父母的困難,緩和家中矛盾,張琴秋待身體稍稍康復,就到鎮上的振華女校代課教書。這段時間,從學生變為教師,張琴秋開始接觸社會,從石門灣這個古老小鎮目睹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了解底層百姓的苦難。
此時的張琴秋,看到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和社會上的種種不公現象,內心十分苦悶,對國家社會乃至個人的前途和希望茫然無解,熱切渴望有人能指點迷津。為此,她常常想起遠在南京的沈澤民——那位在自己患病期間給予細心照料的烏鎮青年。他豐神俊逸、才華橫溢,想起他,張琴秋的內心就升起一股莫名的溫情。
沈澤民,1900年出生在桐鄉烏鎮,是茅盾(沈雁冰)的弟弟。張琴秋轉學到上海,是受其小學同學孔德沚的影響,而孔德沚就是茅盾的夫人,他們夫婦當時在上海生活。茅盾兄弟都是中共黨員,在上海從事秘密革命工作。來到上海的張琴秋,正是通過孔德沚認識了茅盾和沈澤民。
張琴秋負笈南京之時,恰好沈澤民受上級委派,要到南京建鄴大學任教,真實目的是到南京發展黨的組織,于是兩人結伴同行。這次南京之行,使兩位操著共同鄉音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的接觸了解,戀愛的種子在此時萌發。沈澤民淵博的學識、敏捷的文才使張琴秋十分敬佩,對自己患病期間的關照更使張琴秋十分感激。對張琴秋來說,沈澤民既似師長也是摯友。
于是,張琴秋就在石門灣的家中給沈澤民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澤民先生惠鑒:
金陵患病,多承照料,不勝銘感。別后回鄉延醫服藥訊即痊愈,今在母校石灣振華女子小學代課。數月來目睹天災人禍,遍地哀鴻,生靈涂炭,田園荒蕪,學校也因戰亂頻繁,時時停課。更有甚者,婦女處于水深火熱之黑暗深淵,同學楊秀珍、沈杏娟等均因不滿封建買賣婚姻被迫投河溺水而亡……總之,苦海無邊,長夜難明,平時與學友同事談及此情此景,莫不痛心疾首,然又回天乏術,無能為力,但琴秋則以為人定勝天,也定能勝天,但不知如何才能勝天,俾人怎樣才能跳出苦海,琴秋無知,百思不得其解。先生雄才,博學多識,望有以教我。不勝盼禱。專此即請教安。
這封信文字典雅雋永,洗練暢達,顯示了張琴秋深厚的文字功底。短短兩三百字,年輕張琴秋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黑夜盲行的苦悶躍然紙上,革命意識的覺醒和萌芽,也初見端倪。
后來兩人終成眷屬,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封信看成是張琴秋寫給沈澤民的第一封情書。誠然,用現代的眼光看,也許算不上情書,它沒有花前月下,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欲說還休那樣的情詞蜜語,有的是作為覺醒的進步女青年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思考,以及對革命真理的求索。只在信尾,作者對沈澤民的贊賞和渴望指導幫扶的熱切心情,吐露了心曲,我們不妨把這封信看作是張琴秋主動拋向沈澤民的一個感情繡球,這也反映了青年張琴秋大膽、直率的性格。后來她成為錚錚鐵骨的紅軍女將,其來有自。所以,這不是普通的情書,是革命家的情書。
收到張琴秋的信,沈澤民十分高興,他很欣賞張琴秋的叛逆和進取精神,在積極回信的同時,給張琴秋寄去了《新青年》、《婦女之聲》等進步書刊,從此兩人鴻雁傳書,感情進一步升溫。蝸居一隅的張琴秋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些進步書刊,開始接觸和學習馬列理論,并用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
在另一封給沈澤民的信中,張琴秋探討了婦女解放問題。她寫道:“閱讀大扎及《新青年》等書,茅塞頓開,琴意亦以為婦女欲沖破黑暗,解脫桎梏,必須自身在經濟上謀求獨立,爭取人的權利?!苯又劦搅藗€人家庭問題,對其外出求學,兄嫂越加反對,父親也出面阻撓,母親雖支持,但無能為力。她說:“至于琴則堅決抵制封建買賣婚姻,堅持赴滬攻讀……決不妥協!”這里我們推測張家有要把女兒擇婿出嫁的意圖。顯然,在沈澤民的影響下,此時張琴秋“爭取人的權利”的思想已經成熟,不再被封建家長制所囿。
恰巧這時,沈澤民已經調回上海,擔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并兼任山?!睹駠請蟆犯笨庉?。張琴秋便下定決心,辭掉了振華女校的工作,根據沈澤民的建議考入上海大學讀書,時間是在1924年的春天。
此后,張琴秋常到沈雁冰家里做客。在沈家,她深受沈氏兄弟革命熱情的感染。沈澤民非常關心張琴秋的進步,一步步地領著張琴秋邁入革命的大門。脫離了家庭的羈絆,張琴秋心情大為好轉,革命熱情也空前高漲,她和向警予、楊之華等一起,積極投身社會革命活動。在共同的革命實踐中,張琴秋和沈澤民的戀情持續發展,終于在當年的11月結婚,成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侶。婚禮是新式的,沒有大辦婚宴,沒有鋪張的儀式,只是兩人到照相館拍了一張結婚照,以作紀念。他們的新房在上海市寶山路順泰里14號樓上。
就在結婚的同月,張琴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跌宕坎坷、波瀾壯闊的革命和政治生涯。
如今,正好100年過去了,我坐在石門灣的家里,反復誦讀家鄉先賢的這封“情書”,贊嘆它的語言和蘊含的思想感情。張琴秋和沈澤民的愛情故事、革命功勛,值得家鄉人永遠傳頌和緬懷。
○清風 醫務工作者,業余喜閱讀、寫作。桐鄉市作協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