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國平
車停在石門鎮顏井橋村村口,我們走在幽靜的鄉間。
那種白墻青瓦的樓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干凈利落。家家戶戶由小隔弄分開,院子前是矮籬笆,籬笆上攀緣著絲瓜藤,藤上的黃花正怒放,碧綠的長絲瓜懸著,籬笆下雞兒、鴨兒在草叢中覓食。那小弄里,會冷不丁竄出幾條草狗叫上幾聲,不要害怕,也不要去理它。草狗們見無人理會,也就甩甩尾巴走開了。
我們在村里轉悠,轉過一個岔口,“羅家角遺址”幾個白色的字鑲嵌在一堵泥坯矮墻上,在陽光下打著熱情招呼。一對碩大的木門敞開著,門后就是“羅家角”先人誕生的地方,腳下泥草路一直伸進田間地頭……跨過門,如同走進了時間轉化器,我們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遠古時代。一陣陣的泥土味撲面而來,晴空的烈日下我們被照得有點目眩。
“我是誰?你是誰?”我們竟一時回答不上來了。
頂著大太陽,小心翼翼地踩在這片神奇又神圣的泥土上,田坊歸整得方方正正。在田間極目遠眺,滿眼是綠意。一串串稻穗在烈日下挺立著,似在述說著遠古先民栽培水稻的艱辛歷程。
遠處的天與地相連,近處田與稻相擁,田溝里還有小魚在水草里嬉戲。站累了,蹲下來,細看那些祖先留下的泥土。這些泥土是褐綠色的,并帶有一絲光亮。
羅家角遺址的第三、四層中出土的156粒稻谷,經科學鑒定是距今7000多年的人工栽培秈稻和粳稻,這使得嘉興市境成為迄今所知中國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綠色就是生命的顏色,光亮就是前行的方向。怪不得古人能在這里繁衍生息,因為這里的泥土有著神奇的力量。
正當我看著綠油油的稻田發呆時,妻子和女兒在樹蔭下竟拔了田埂上的野草編起花籃來。我看她們專心致志的樣子,不忍打擾,自己徑直走出樹蔭,踏著泥路向北走去,去看那田坊上面的高地。
那小坡上的泥土中帶有沙粒,有點黃,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金色的光澤。這泥里有金子吧,我暗想。
腳下的農作物都是菊花秧苗,綠油油的。勤快的農人已將長長的菊花枝條用泥塊壓在地上,讓一支秧苗長成多支,開出更多的菊花。眼下菊花苗長得稀疏,但我已遙想著金秋十月杭白菊開滿高地的景象:男人們在田里割稻,女人們在高地上摘菊花。
我的雙腳踩在松軟的泥土上,高一腳、低一腳。我走過小土坡,鼻尖滿是泥土的清香。我站在高處,看妻子和女兒走在樹蔭下,享受草編的快樂。我走到一棵高大的楝樹下,和她們大聲打招呼,空曠的田野里,回蕩著斷斷續續的回聲。
走下小土坡,我順手摘下幾朵野花,放進她們剛編織好的花籃里。伴著羅家角泥土的芬芳,我們仨慢慢往回走。
○費國平 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教師,嘉興市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