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剛
角色轉換,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其實要說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如此,大抵也就更有值得說一說的地方。
一個人從出生,就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因而在各個年齡期,會不斷發生角色轉換,成為不同的角色。而由于每個時期的角色定位不同,自然主要的任務就不盡相同,學習程度也不同,越到后階段,社會化程度就越高。
有意思的是,角色轉換,“縱橫”交錯。無論是人由過去到未來這一生發展的“縱線”,還是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橫線”,面對形形色色的個體,每個人都不停地轉換著角色,以適應不同的社會學習生活。比如茅盾先生的一生,從孩童到丈夫到父親,從學生到革命志士到文學家,他這一生角色轉換過程并不平坦。
當一個人在角色轉換時非常自然,順利融入環境時,我們往往并不會去特別關注,只覺得他熱情、開朗、合群,似乎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時候,當一個人在角色轉換時不順利,遇到生活中和學習上的矛盾沖突,繼而產生困惑和情緒化時,則會引來身邊部分人的“喜好”評論。這部分人產生情感導向,反過來間接影響他,這就需要他懂得分析判斷,合理吸納。
如果細加思考,我們還會發現這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個體角色轉換順利與否。一般來說,當我們進入一個角色狀態時間比較長久時,就容易習慣這個角色的行為生活習慣,導致角色轉換“費力”,比如當子女的往往會比較習慣自由自在,依賴父母。但是當出現個體進入新環境,出現對某個角色不適應的情況時,就會感受到壓力,“身在曹營心在漢”,這種壓力不僅來自自身,還來自個體之外。壓力過大,就會如緊繃的弦一般,在某個“時空”不確定的外力之下,就可能會“崩斷”。
那么這就涉及到語言表達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和能力了。個體在角色轉換過程中,能夠經常和周邊的人保持聯系、溝通和交流,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情感,往往會獲得對新角色的充分認知,獲得對新角色的責任和擔當的把握,獲得對新環境規則和文化的理解,也就能夠更加順利地完成轉變。當然,這其中的學問自然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
父母之于子女,需要不斷幫助他們順利轉換角色,以實現孩子們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各個階段的角色順利過渡,引領孩子們始終保持青少年學子的朝氣和銳氣。之于成年人而言,角色轉換似乎更加復雜,但也大可不必過度轉換,大膽刪除沒價值的角色,留下寬容、理解與合作的品質,保持一份穩重與社會擔當,最終達到自我完善。
每一次角色轉變都是人生的一個轉折,程度或深或淺,影響或大或小。或許每個人都需要冷靜地思考:認識自己的所長和所短,不驚慌失措、杞人憂天,也不恐懼未知,郁郁寡歡;始終保持一顆青春熱情、學習上進的心,不要讓角色定義美好人生。
○王斌剛 桐鄉市茅盾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