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林方
讀完遲子健《額爾古納河右岸》,掩卷沉思。
書中的鄂溫克族人,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那片茂密的原始叢林中,他們在一次次的遷徙中,繁衍生息。他們住的地方叫做“希楞柱”,是一種用松木桿搭建的簡易帳篷,他們以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他們高興的時候會一起跳斡日切舞來慶祝。部落里的人得重病時,會請薩滿(巫師)來“跳神”以祛除病魔。部落里人死了要舉行獨特的風葬儀式。
斯特若衣查節是他們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每到這時,人們就會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交換獵品,有的氏族之間還會聯姻……
這些鄂溫克人以奇特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完全不同于漢族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形態,他們似乎生活在封閉的原始文明中,不被世俗打擾,使我們這些所謂的現代文明中的現代人,感受到了邊地原住民文化中那種悠遠、淳樸、神秘的遠古氣息。
然而作者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展現鄂溫克民族的生活風俗習慣,更重要的是要向讀者展示鄂溫克人在極其艱難的生存困境中激發出來的堅韌的生存意志與生存能力,更有鄂溫克人在強大的現代文明侵入時奮力掙扎卻無可奈何的尷尬與悲涼。
這100多年來,他們經受了外族人們的侵略,經受了瘟疫的侵襲,饑餓的折磨,還有惡劣的生存環境,這些都沒有讓他們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堅韌地守在賴以生存的原始深林的大山中,保持獨立的民族特性。然而最終,隨著社會的變遷,文明的演變,他們的原始文明在受著前所未有的威脅,他們的森林被工業文明一點點蠶食著。他們試圖反抗,保留下祖祖輩輩傳承的生活。只是留下來的人越來越少,下山的人越來越多。因為那里有著豐富的物資,最后是剩下“我"和“安草兒”在這里孤獨地守著,這是多么悲涼與辛酸,更襯托渲染悲劇性色彩的是“我”的堅持與守候。
全書處處展示鄂溫克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愛護。他們用于燃燒的樹木都是樹林里枯枝落葉和枯死的樹木。而當他們一旦走出森林,融入山下的生活,他們也就失去了可以維系民族文化命脈的土壤,也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無可挽回的消亡,這個民族的文明再也難以繼續??墒?,誰又能聽到這哀怨纏綿的挽歌呢?處于封閉邊緣地域的少數民族和他們的文化在強大的主流文化面前從來都是弱不禁風的小舟,只有被洪流所淹沒,被主流文化同化。
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讓一個九旬鄂溫克老人敘述他們民族的歷史直至消亡的情景?!皼]有路的時侯,我們會迷路,路多了的時侯,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里去。”很少有人會拒絕一位老人講述的故事,尤其是在溫暖的火塘前,聽一位在大興安嶺莽莽叢林里生活一生的近百歲老人,徐徐說著雨和雪、馴鹿與鹿鈴、酒壺與鹿奶茶的故事。他們信奉自己的圖騰,他們的圖騰不必是遙不可及廣大神通的神祗,他們對風與雷、星與月、森林與河流、苔蘚與蝴蝶、魚、蛇、蜥蜴,一樣的崇拜和敬畏。一天中有清晨、正午、黃昏和夜晚,一個人的一生也如此,一個部落的命運同樣具有,不經意間我們聽她訴說了一整天的故事,包含了講述者的一生和關于部落的命運。在這個特定民族的特有視角下展開的故事中,萬事萬物都是有著靈性的。山川、河流、樹木、繁星、月亮、雨雪……都像故事中的人一樣,有著靈魂,有著喜怒哀樂。它們有了人性,人性中也有了它們的影子,單純到讓人沒有理由厭惡。這是當代社會所缺失的,也是令人動容之處。
感謝這本書,給我打開一冊畫卷,使人知曉一個神秘的少數民族和他們的美麗故事。這是一段并不孤獨卻讓人倍感荒涼的百年故事。
○錢林方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桐鄉市女作家協會理事。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