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澤民病重期間藏身的小山洞。
攝制組采訪老紅軍王定國(左)。
攝制組尋找沈澤民墓地。
1921年,南湖紅船上的先輩們捧出光明的火種。自此,一代又一代的桐鄉兒女在風雨如磐的艱難歲月中,譜寫出浩然正氣的革命篇章。
以筆為槍的戰士茅盾、為共產主義獻身的革命志士沈澤民、身經百戰的紅軍女將張琴秋、忠誠堅定的“一大衛士”王會悟……
回望過去,一位位紅色人物,以及那些交織著榮光與艱辛的歲月,依舊熠熠生輝,散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2016年至今,位于南湖畔、紅船旁的桐鄉,陸續啟動文獻紀錄片拍攝工作,讓革命先輩們的身影在歷史中更加清晰,成為指引桐鄉兒女奮勇前行的“精神燈塔”。
由一場展覽而起的紀錄片拍攝歷程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張琴秋生平事跡展。
2016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這一年,桐鄉市委宣傳部聯合市檔案局、史志辦,著手挖掘張琴秋的人物事跡。2016年上半年,專門組織團隊赴北京、天津、陜西南鄭、鄂豫皖以及四川通江、平昌、巴中、旺蒼等地采訪拍攝、征集資料。
進行整理后,2016年8月9日至9月8日,“琴心劍膽 彪炳千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張琴秋生平事跡展”在桐鄉市博物館展出。展覽期間,市民反響熱烈,影響深遠。展覽結束后,桐鄉隨即啟動了紀錄片《無銜女將張琴秋》的拍攝工作。
張琴秋事跡的挖掘工作,得到了張琴秋家屬的大力支持,也贏得了他們的充分信任。回憶起與張琴秋家屬的交往,《無銜女將張琴秋》《沈澤民》制片人楊國萍記憶猶新,“一開始,我們也理解家屬的顧慮,所以在征集資料的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及時把信息發給家屬,告訴他們工作的進展。”
正是這樣的“雙向奔赴”,讓前期的準備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后來,家屬還將張琴秋生前所用物品及相關物件約50多件都捐贈給了桐鄉,包括朱德贈送的行軍床,徐向前、秦基偉、康克清、伍修權題詞原件等重要物品。
攝制組用腳步實地“丈量”尋找素材
四川通江的王坪烈士陵園。
梳理革命先輩不凡的一生,書寫容易,但轉化為紀錄片的鏡頭語言,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缺乏素材。導演吳蕓先后執導《無銜女將張琴秋》《沈澤民》兩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的重重困難,她依舊歷歷在目。
《無銜女將張琴秋》籌備拍攝時,攝制組來到桐鄉市檔案館,發現張琴秋的遺物寥寥無幾,而石門鎮的張家老宅,也只剩下一片廢墟。攝制組意識到,這是一場硬仗,而且是一場不得不打的硬仗!
于是,從2017年初啟動拍攝,歷時兩年,攝制組沿著張琴秋當年的革命足跡,輾轉北京、上海、甘肅、川陜、鄂豫皖等地,訪問了眾多黨史專家、老紅軍及張琴秋的家屬、親友、同事等眾多嘉賓,拿到第一手翔實的資料。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沈澤民》拍攝前——沈澤民犧牲時年僅33歲,這本就是非常短暫的人生。而且,面對沈澤民的孫輩從莫斯科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復印回來的幾頁尚未翻譯的檔案,以及十數張沈澤民早年照片,目之所及,已是全部資料。
原以為缺乏資料是最大的困境,沒想到,2019年11月20日《沈澤民》開機儀式結束后不久,就是一場持續了3年之久的疫情。攝制組只得想方設法、見縫插針,先后去到了烏鎮、上海、南京、蘇州、常州、湖北紅安、武漢、北京、廣州等地。
為了讓紀錄片能夠經受住歷史檢驗,攝制組緊扣每個細節、每條證據鏈,力求每句話都能找到史料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口述訪談和史料梳理。
“我們與沈澤民戰友們的子女取得了聯系,希望通過第三視角的講述,有效補充我們對于沈澤民的了解,但遺憾的是,未及采訪,有幾位因病離開了人世?!睏顕颊f,這部紀錄片的拍攝,無疑是一場“搶救式”的史料收集與保護。
拍攝是一次次的“歷險”,亦是一場精神滌蕩之旅
歷時8年的拍攝,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無銜女將張琴秋》拍攝期間,攝制組一路追隨張琴秋的腳步,曾星夜翻越大巴山,經陜入川?!耙驗橄氡M量多挖掘一些內容,我們的每一站,都拍得非常細致,導致耽誤了時間?!眳鞘|回憶,夜幕下,一車人繃緊神經,行駛在完全沒有燈光的山路上,最后總算平安到達旅館,時間已是第二天凌晨兩點多。
在距離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46公里的沙溪鎮王坪村,坐落著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這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親自選址的烈士墓地。
循著山路,走上川陜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在滿眼碧綠襯照下,舉目所見,白色墓碑群蒼涼而豪邁,令人肅然起敬,2萬多名紅軍將士在此長眠。“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也是我們深受教育、心靈不斷受到滌蕩的過程?!薄稛o銜女將張琴秋》《沈澤民》編導鐘天這樣定義這段特殊的經歷。
在《沈澤民》開機儀式上,吳蕓曾說:“我們拍攝紀錄片,除了回顧歷史,更要照見現實。”疫情3年與拍攝、制作、奔走審片、修改的3年相重疊,個中有著不為人道的艱辛,但更多的是一路的感動與成長。
“能夠拍攝完成這兩部紀錄片,我很榮幸。這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還有革命先烈面對歷史選擇的果敢擔當、面對磨難的堅韌豁達,以及始終忠于信仰的執著,這是我永遠的精神財富。”在吳蕓看來,那些歷史的折痕,會通過紀錄片一道道刻進人的心底。
用藝術精品講好桐鄉的紅色故事
精益求精的追求,貫穿紀錄片始終,體現在拍攝制作的方方面面。2022年4月,紀錄片《沈澤民》通過國家廣電總局重大題材辦審查,獲理論文獻片播映許可證。之后,又經過重重修改,達到央視播出標準,并于2023年8月5日至7日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
紅色,永遠是我們最耀眼的底色。如何將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精神”一代代傳承,是時代賦予我們不變的命題,也是桐鄉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近年來,我市對桐鄉籍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茅盾、沈澤民、張琴秋,以及為中共一大召開作出貢獻的王會悟等同志的生平事跡,以整理文史資料、舉辦展覽、出版傳記、拍攝紀錄片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整理梳理和總結回顧,通過出臺《文化精品創作扶持獎勵辦法》等,大力支持紅色文化精品創作。
一批紅色題材作品也由此“破土而出”——其中,紀錄片《王會悟》《沈澤民》、電影《豐子愷》在央視播出,大型原創革命歷史題材舞劇《秀水泱泱》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紀錄片《無銜女將張琴秋》《王會悟》分別獲得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
記錄,只為永不忘卻。革命先輩對于真理的追求,對于信仰炙熱純粹的奉獻,值得今天的我們為之歌頌,為之學習!
攝制組在沈澤民曾任教的安徽省立第五中學舊址(現安徽師范大學赭山校區)取景。
照片由受訪單位供圖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