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桐鄉花鼓戲

2023-08-03 09:23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徐春雷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桐鄉花鼓戲 資料照片

  桐鄉花鼓戲是流傳于桐鄉民間的傳統小戲。它角色不多,道具簡樸,方言說唱,表演詼諧,是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為當地民眾特別是農民所喜聞樂見。

  根據現有史料,結合表演形式和音樂曲調分析,桐鄉花鼓戲是從形成于清朝中后期、流行于當地的民間曲藝“灘簧”發展而成的。《中國文化史詞典》(1987年8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介紹:“灘簧,曲藝類別,亦作‘灘黃’。代言體的坐唱形式。流行于蘇、杭、滬、寧等地。形成于清乾隆年間,曲目和音樂都采自宣卷和當地民歌。辛亥革命前后,不少地區的灘簧發展為戲曲劇種,如滬劇、杭劇、蘇劇、甬劇等,均是在地區灘簧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桐鄉花鼓戲的劇目內容,大多表現男女愛情、家庭離合、倫理道德等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及社會故事。或歌頌美善、或鞭撻丑惡、或宣揚婚姻自由、或倡導敬老撫幼,寓教化于笑謔之中。其傳統劇目有:《賣湖蔥》《賣青炭》《賣草囤》《賣香瓜》《雙落發》《雙采桑》《磨豆腐》《拔蘭花》《徐阿正》《吊紗窗》《打紗窗》《庵堂相會》《麒麟帶》《借黃糠》《陸雅臣賣妻》《抵妹成親》《看郎招親》《聞子建招親》等數十種。

  花鼓戲的唱腔比較單純。因其是從說唱為主的灘簧演變而來,便無規范的唱腔體系。花鼓戲演唱中常用的基本曲調主要有四種:男調(亦稱男腔,小生及丑角所用)、女調(亦稱女腔,旦角所用)、行路調(行進時所用)、緊板調(情急時所用)。演唱中有時根據需要常吸收插入一些當地民間小調,鄉土氣息濃郁。伴奏樂器主要為二胡、板胡、三弦等。

  花鼓戲的表演特點是樸實、夸張、幽默、風趣。其所演大多為一旦一生(或一旦一丑)的小節目,表演時沒有大劇種那些復雜固定的程式,一招一式都比較生活化。整個演出過程以唱見長,有時一口氣要連唱幾十句。開唱多用當地方言土語,唱詞基本詞格七言居多,通俗易懂,順口風趣。

  如《賣青炭》中介紹雜貨、竹器時唱道:“蘿卜干來大頭菜,青青白白蠶豆板;擺出兩堆灰鴨蛋,還有兩甏臭冬菜……淘籮筅帚蒸汏筷,馬桶豁筅一大堆;勿長勿短帳竹竿,架上擺來齊斬斬。”

  又如《庵堂相會》劇中,小姐金秀英去靈神庵燒香時,描述田野春景的一段唱詞:“菜花田里鋪黃金,小麥田里青又青;大麥花開像龍燈,薺菜花開滿天星;桃花開來紅噴噴,杏花開來白似銀;柳花開來九蓮燈,蠶豆花開黑良心……”唱詞通俗流暢,比喻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花鼓戲道白語言也慣用方言土語,多為口語化。常運用俗語、歇后語與縮腳語,藝術感染力很強。如《徐阿正》劇中,徐阿正來到梅彩琴家門口叫開門,當梅彩琴詢問門外是啥人時,徐阿正沒有直接告訴她名字,而是用了“斬刀絲(齊)、殺雞剖(鴨)、改邪歸(正)”三句“縮腳語”,讓她猜“徐阿正”這三個字,幽默風趣,戲劇效果極佳。

  桐鄉花鼓戲的歷史淵源,雖然尚未在較早的地方志等文獻資料中查到確切記載,但從如今還健在的一些老藝人回憶中,仍可追蹤到它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這段時間的發展脈絡。

  據年逾八旬的花鼓戲老藝人俞愛金(洲泉鎮馬鳴村人)回憶說,她父親俞漢慶(1914-1978)曾經跟自己說起過,他十七歲(1931年)時就跟湖州人鯰魚阿三學唱花鼓戲,后來和本地田塍村(今屬洲泉鎮)的胡掌生,上市(今屬崇福鎮)的年家里(陳年興)、永秀(今屬洲泉鎮)的裁衣阿大(沈敘發)等,一起演唱花鼓戲。那時兵荒馬亂,誰還有心思看戲,直到抗戰勝利后演出才開始多起來,但也只能在鄉下偷偷摸摸地演(因被誣貶為“淫戲”而遭當局禁演)。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花鼓戲才獲得新生。

  花鼓戲在原崇德縣(今屬桐鄉市)農村比較流行,故舊時會唱花鼓戲的老藝人大多來自崇德農村。解放初期花鼓戲尚無班團組織,往往哪里有人邀請,由幾個老藝人相互招呼,臨時湊成一個班子去演出,演完后大家又分散了。當時主要演員有俞漢卿、沈敘發、胡掌生、陳年興等。直到1952年,崇德縣文化館將分散在民間的花鼓戲演員組織起來,成立了“民愛花鼓小組”,并編印了一些有關土地改革、新婚姻法、抗美援朝等宣傳資料,供他們在演出時宣傳演唱。當時演出的劇目大多為一丑一旦的傳統小戲,如《賣草囤》《賣胡蔥》《賣青炭》《雙落發》《徐阿正》等。

  舊社會流傳下來的灘簧小戲,其內容難免魚龍混雜、精粗并存。1953年,文化館館長胡秋心去粗取精,重新創作,將《賣胡蔥》改編成《還披風》,并參加了浙江省第二屆戲曲音舞會演,一舉獲獎。從此,花鼓戲的影響力日益增長,隊伍也不斷擴大,民愛花鼓小組也發展到14人的隊伍。

  據80多歲老藝人屈娟如回憶,早期花鼓戲藝人大多為農民,往往農忙種田,農閑唱戲,并無長年的固定組合。當時花鼓戲小組在農村演出,一般不賣票,而是由村坊上集體包場,村民免費看。演出所收費用,也不給演員發工錢,而是用這些錢讓大家吃一頓朋東(聚餐)。

  1958年11月,崇德縣和桐鄉縣合并為桐鄉縣,兩縣的各級機關團體單位也相繼合并。1959年,民愛花鼓小組改稱民愛花鼓劇團,后在縣文教局的領導下,經過整頓,組建了“桐鄉縣花鼓戲劇團”,人員已擴大到20多人,演出劇目仍以傳統小戲為主。

  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的方針,要求劇團不但演出優秀的傳統戲,還要演出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為此,花鼓戲劇團曾從省里劇團移植了《雷鋒》《搶傘》等,從余姚姚劇團移植《半夜雞叫》,從江蘇錫劇團移植《采石榴》等,還根據話劇劇本改編《墻頭記》等。除從外地兄弟劇團移植改編一些劇本之外,還積極深入生活進行編劇創作。劇團的編劇程柱石深入烏鎮和史橋調查采風,創作了《烏鎮北柵頭》和《血仇難忘》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劇本,演出后深受觀眾歡迎。隨著觀眾需求的變化及演出地域從農村向城鎮拓展,劇團開始排演多幕大戲,大小搭配演出(白天演小戲,晚上演大戲)。

  此后一個時期,桐鄉花鼓戲因大環境所致而又陷入低谷,直至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花鼓戲劇團才逐漸恢復,開始在農村各地演出。

  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渴求,花鼓戲在農村的演出受到廣泛歡迎,邀演單位接連不斷,白天晚上場場爆滿。一般每場觀眾總有五六百人,最多可達成百上千人。當時除了在桐鄉境內演出,劇團還被邀請到鄰近的海寧、余杭、德清等地演出。

  后來,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錄像廳和舞廳的興起,花鼓戲的觀眾逐年減少。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有時一場觀眾僅四五十人,劇團難以維持,遂于1990年5月解散。但一些老藝人返回鄉村之后,每逢過年過節,仍有地方請其出演,于是他們便自愿組合進行演出,以滿足一些老戲迷的需求。2000年,烏鎮東柵旅游景區對外開放,旅游公司為弘揚本土文化,邀請屈娟如等老藝人,在修真觀古戲臺上公開演出本土傳統花鼓戲。這樣,停演多年的花鼓戲又正式登上了舞臺。

  2012年,桐鄉花鼓戲成功入選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經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努力,桐鄉花鼓戲在“浙江省傳統戲劇瀕危劇種守護行動”中得到了進一步關愛。老藝人屈娟如也被批準為省非遺保護項目(桐鄉花鼓戲)的傳承人,享受政府補貼。

  為進一步做好花鼓戲的傳承保護工作,市非遺保護中心積極挖掘搶救傳統劇目。通過深入調查,廣泛走訪健在的老藝人及其親屬,先后搜集整理出花鼓戲傳統劇本10多個,曲譜六七種。同時,市非遺保護中心還跟市文化藝術服務中心合作,根據社會發展和群眾的審美需求,本著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的理念,積極創作排演了不少花鼓戲的新劇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10年,市文化藝術服務中心排演了花鼓戲表演唱《夫妻問答》。2014年,又以桐鄉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烏鎮姑嫂餅》為素材,編成花鼓小戲演出,獲得廣泛好評。該年6月,花鼓小戲《姑嫂餅》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比賽,榮獲當月的月冠軍。這是桐鄉花鼓戲有史以來第一次登上中央電視臺。2016年,他們又以本土流傳的另一則民間故事《望蠶訊》為素材,編成花鼓戲,并由市文化藝術服務中心、屠甸鎮文化站、市非遺保護中心編排選送,參加了浙江省新農村建設題材小戲會演,獲得蘭花金獎。后來,該小戲又代表浙江省參加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戲曲藝術委員會主辦的“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一舉獲得優秀劇目、編劇、作曲、導演、演員五個獎項,為我省我市贏得了榮譽。2017年,他們以殘疾人自立自強為題材,又創作編演了花鼓小戲《一只鞋子》,并參加“第三屆江浙滬現代小戲邀請賽”演出,一舉攬獲創作金獎、表演銀獎、優秀導演獎、優秀作曲獎、優秀演員獎五個獎項,再次彰顯了桐鄉花鼓戲的魅力。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桐鄉花鼓戲的保護傳承工作任重道遠。戲劇藝術是一種大眾藝術,它和百姓生活緊密相聯;同時戲劇藝術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藝術。為此,桐鄉市對花鼓戲探索實施“活態保護”,就是把花鼓戲保護在演出舞臺上,保護在演員身上,保護在百姓生活之中。同時,還在春暉小學和義馬小學建立了花鼓戲傳承基地,經常派演員去學校輔導小演員們排練花鼓戲節目,所輔導的花鼓戲《庵堂相會·過橋》等劇目,參加比賽并獲得獎項。桐鄉花鼓戲的保護和傳承,后繼有人。

  實施活態保護,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桐鄉花鼓戲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藝術,正在集聚能量,煥發青春,為“風雅桐鄉”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徐春雷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副研究員,2011年被授予首屆“浙江省精神家園守護者”榮譽稱號。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