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橫貫桐鄉,流經市境段長40多公里。據史載,桐鄉段運河有古橋近二十座。在時代發展的變遷中,這些古橋或“功成身退”,或變身現代鋼筋水泥橋,現存僅有崇福鎮的司馬高橋,獨處一隅,風韻猶存。
一座古橋,便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是一段歷史,而故事往往濃縮在橋洞兩側的對聯上。橋聯不僅是橋梁建筑的點綴和裝飾,也是古橋歷史、功能、作用等的“說明書”。閱讀橋聯,我們可以了解古橋的身世、水系的走向、周邊的景色,以及相關的民俗風情。
崇福司馬高橋橋聯
碧浪駕輿梁,事隸夏官資共濟;
白欄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
司馬高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桐鄉境內僅存的一座運河古橋,位于崇福鎮城南街,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
明嘉靖年間,為了抵抗倭寇入侵,通政使、崇福人呂希周把運河改為繞城東而過,“直塘改彎兜”。1971年,由于現代交通的需要,運河又改成直道,并拓寬航道,拆除了運河上的古橋,處于彎道上的司馬高橋才得于保存下來。2011年1月,司馬高橋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松老高橋橋聯
東側:
醉李趁帆風,戲水鴛鴦分福祿;
高松延鏡月,沖霄鸛鶴會飛來。
西側:
五百年日往月來,
修建相目,自光緒以溯宏治;
九十里風平浪靜,
艱難克濟,由德清而達仁和。
松老高橋位于崇福鎮東安村與大麻鎮永豐村交界,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運河拓寬,石拱橋拆除,改建為鋼梁水泥橋。
松老高橋東側橋聯之下聯中的“高松”除了與上聯“醉李”相對外,還隱含另一層意思。該橋始建于宋,后圮,明弘治年間徐華獨資重建。清康熙時金堡有疏,其文載:“……按石門舊志,橫跨于塘之橋十有一,首列松老,蓋弘治間徐華所獨建。華于是役鬻田五百畝乃克竣工。豈非素封而好行其德者。其稱松老,疑亦即字而名之……”相傳昔有老人以艤舟作渡凡五十年,所取渡值,銖積寸累,遂建此橋,后老人化為松,橋因以名。現實與傳說都與松有關,是巧合還是必然不得而知。
而西側橋聯是運河古橋中字數最多的一副橋聯——十八字聯,由此可以推斷出高橋之高,橋聯還從時間和空間,點明橋的歷史和方位。此聯上聯中的“相目”文義存疑,“目”字在平仄上也不合聯律(與下聯“濟”字同為仄聲),但至今并無其他版本可見。也許是石質風化,字跡模糊之故,當年抄錄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懸念。上世紀九十年代運河拓寬時,松老高橋被拆除,改建為鋼梁水泥橋。
崇福大通新橋橋聯
東側:
歸路出城南,百里水程窺省會;
虹梁跨塘北,重題柱石仿彭河。
西側:
來往鷁紛飛,上下兩河分軌道;
長空鼉穩駕,西南一路達康莊。
大通新橋,又名大德橋,位于崇福鎮新橋村,南北走向,單孔石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運河拓寬時,拱橋拆除,新建了鋼筋砼公路橋。
皂林雙橋橋聯
東橋:
雁齒雙排,天際夕陽斜飛鳥;
虹腰對峙,夜深燈火看行船。
西橋:
雁齒入秋高,北去好攜青鎮月;
鳴聲催夜曉,東來更踏皂林霜。
皂林雙橋位于烏鎮鎮皂林村,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造型恢宏,氣度不凡,像兩道彩虹飛跨運河,曾是桐鄉地標。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兩橋先后拆除,移位改建。
皂林雙橋相距約500米,相傳是一對姐妹所捐造。據說姐妹倆“攀比”造福水鄉,你捐造一座,我也捐造一座。因有這兩位姐妹的善舉愛心,大大方便了縣城附近百姓的出行,因此,皂林雙橋被稱作“姐妹雙橋”。清代重建時,嘉興知府許瑤光特地撰寫橋聯,描繪橋的美景,點明橋的方位,包含真情實感,充滿詩情畫意,留下一段佳話。
石門東高橋、南高橋橋聯
東高橋橋聯:
逕玉溪入蘇境東折;
接苕水自天目西來。
石門南高橋橋聯:
接三條渚水南來,曲抱溪流清似玉;
望一點含山西峙,遙看塔影小于針。
東高橋位于石門鎮東,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南高橋位于石門鎮南,東西走向,單孔石拱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鎮區運河段拓寬,兩橋拆除,后建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桁架梁結構人行機動車橋。
石門段運河上并列的兩座高橋,不像皂林雙橋那樣一東一西,而是一東一南。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悠悠京杭大運河,自嘉興進入桐鄉境內,從東蜿蜒而來,至石門突然拐了個120度的彎折向西南,流向杭州。因此,石門又稱石門灣。兩座高橋分別位于運河彎的兩端,一東一南,恰似元寶兩頭翹。特有的地理位置,石門成了風水寶地。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必到石門,因為乾隆皇帝南巡時的行宮就在東高橋東,運河北岸。如今行宮早已灰飛煙滅,而石門營盤頭這個地名,卻載入史冊。石門營盤頭,即石門大營的俗稱,大營者,皇帝行宮也。難怪豐子愷先生要發出這樣的感嘆:“走過五省,經過大小百數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石門灣,真是個好地方。”
大麻望仙高橋橋聯
東側:
士庶樂捐輸,于此鳩工尤不緩;
東西資利濟,當今鼉駕又重新。
西側:
雁齒接云衢,舟楫來麻溪之外;
虹腰環水國,源流溯天目而還。
望仙高橋,位于大麻鎮北望仙橋村,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運河航道拓寬時,石拱橋拆除,新建鋼筋砼公路橋。
據史料記載,望仙高橋于光緒元年重建。當時地方鄉紳想方設法募集造橋資金,無奈工巨費絀,未能告成。紅頂商人胡雪巖獲悉后,慷慨解囊,促成其事。作為一個安徽人,為浙江大麻的望仙高橋重建捐款,博愛之情令人感佩。里人張祖圣不僅向社會積極募捐,還將自家百畝良田變賣,以充作造橋之資,更為鄉里傳頌。沒有他們的善舉,此橋是重建不成的。因此,橋聯用“士庶樂捐輸”予以褒揚,昭示后人。
○傅林林 別署天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