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月江
去年10月16日,我與家人又一次參觀豐子愷紀念館。今年6月11日,我收到鮑復興先生贈書《又綠芭蕉》。這本書是記述復建豐子愷故居的資料。
《又綠芭蕉》是“三親史料”。作者鮑復興參與并主持復建豐子愷故居的經過,不僅附有文件、圖片、信札,還附有作者自領命復建豐子愷故居至故居落成典禮期間的日記,是一冊史料扎實的紀實作品,可讀性亦強。
我知道豐子愷,還是1953年在杭州讀初中的時候。我花500元錢(舊幣,即新幣5分),在學校旁邊舊書店里買了一本薄薄的小說《貓叫一聲》,是豐子愷寫的,內容很有趣。開頭是講半夜里一只老鼠偷油吃,突然一聲貓叫,嚇得老鼠慌忙逃竄,碰翻了油瓶;然后又發生了一件與油瓶倒翻有關聯的事情……一直發展到盜墳、殺人等案件,具體情節早已忘卻,但事物之間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主題卻一直記得。
豐子愷是崇德縣(1958年并入桐鄉)石門鎮人,我的幾個舅舅也在崇德縣的高橋、騎塘橋等地居住,無形中便對豐子愷有了一點親近感。此后,我經常在報刊上看到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對他又增添了幾分敬意。
真正了解豐子愷,是1983年我買到一本《緣緣堂隨筆》之后。這本散文集文字質樸、生活味濃,不少篇幅寫到了我熟悉的故鄉風俗和地名,我很喜歡。從這本書里,我知道了緣緣堂名字由來,以及緣緣堂建成到被日機炸毀的往事。
1985年春,在《新民晚報》上讀到豐宛音的文章《父親在緣緣堂》,我才知道桐鄉縣政府正在復建緣緣堂,總想有機會到石門去看一看。直到近10年后的1994年10月26日上午,我才如愿踏進緣緣堂的門檻,瞻仰豐子愷先生的照片、著作、用具,深有所感。回家即寫了《情系緣緣堂》,在《衢州日報》刊出后,寄了兩份樣報到緣緣堂。不久,居然收到了緣緣堂豐桂先生的回信。看了《又綠芭蕉》,才曉得豐桂是豐子愷先生的侄女,時任緣緣堂管理員和豐子愷研究會副會長,是位“緣緣堂通”。“豐桂老師對緣緣堂還有一個特別重大的貢獻,就是她父親豐嘉麟當年從緣緣堂廢墟中搶救出來的燒焦的大門捐獻給緣緣堂。這對燒焦大門由他們家保管了46年,是緣緣堂僅存的遺物。”
重建緣緣堂,新加坡高僧廣洽法師功不可歿。若不是他在1984年慷慨捐出缽資人民幣3萬元,緣緣堂不可能在1985年建成。我知道廣洽法師與豐子愷情誼之深,就是第一次參觀緣緣堂,并在那里買了新出版的《護生畫集》之后,不久便寫了讀后感《護生,實為護心》。
讀《又綠芭蕉》,我感到親切。因為書中所寫到的一些人物,我不僅有所了解,還有過交往。如“為重建緣緣堂盡心盡力”的胡治均先生,如豐子愷研究會會長鐘桂松先生,如“義務建筑師”、書法家范漢光先生,如“故鄉的代理人”、竹刻家葉瑜蓀先生,如捐贈緣緣堂書畫的沈本千先生、岳石塵先生、錢君匋先生等,當然,還有更熟悉的本書作者鮑復興先生。
就以鐘桂松先生為例。鐘桂松先生是研究其故里桐鄉名人的學者、散文作家。茅盾、沈澤民、錢君匋、豐子愷等從桐鄉各個小鎮走出去的名人,在他筆下,個個史料翔實,親切可愛。對于豐子愷,鐘桂松更是情有獨鐘,寫豐子愷的生平事跡與藝術成就,就有《豐子愷的青少年時代》《豐子愷:含著人間情味》《寫意豐子愷》《豐子愷品佛》《逝去的欣賞》《納涼閑話》《中國像棵大樹》《豐子愷自述:豐子愷》《豐子愷與杭州》,以及2013年由他創意,鮑復興治印的《緣緣堂印譜》,整整10部。
《豐子愷的青少年時代》《豐子愷:含著人間情味》《豐子愷自述:豐子愷》《豐子愷與杭州》,以及《緣緣堂印譜》。由于喜歡,且有共鳴,我都曾寫過讀書筆記。
緣于此,《又綠芭蕉》這本重建緣緣堂紀實作品,雖只是羅列起重建緣緣堂期間的人事往來、經濟來源、設計圖紙、技術枝節、建成后的內部擺設,甚至連建筑預算和建筑成本都有明細賬目,落成典禮的邀請賓客名單和宴會開支也一一列表。所有這些,都是珍貴的史料,讀來并不枯燥。讀此書時,浮現在我眼前的,總是豐子愷先生長須飄逸,親切、和藹的神情,“從身材到臉龐都是一副讓人尊敬的藝術家風采”(鐘桂松語)。于是,我竟可以如桐鄉石門灣豐家鄰居,或者杭州田家園豐家鄰居一般,對豐子愷先生的祖上家風、父母子女、師友同事、逃難經歷、杭州行蹤、人品文品、藝術造詣、“文革” 罹難……亦可講述一二。當然,所有這些,都是從《緣緣堂隨筆》《護生畫冊》,以及鐘桂松先生寫豐子愷的一本本散文集里得來的。
讀鐘桂松寫豐子愷的散文集,我有一種親近感,特別是《豐子愷與杭州》。因為我在杭州樹范中學(1956年下半年改名杭州九中)讀了6年書,學校東北面不遠處就是田家園。豐子愷先生曾在田家園租屋寓居。我在樹范中學讀書時,田家園這個私家花園,已僻為“市民公園”,環境幽靜,花木扶疏。我和一位與豐子愷家有點親戚關系的同學,經常到田家園看書聊天。如今那里早已高樓林立,不知是否還會飄逸出些許豐子愷先生的人文氣息?
○莊月江 海寧斜橋人,1938年出生在騎塘橋。衢州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