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一座與水結緣的城市,語溪、湘溪、玉溪、梅涇等雅稱道盡了桐鄉人對水的喜愛。運河之水滋養著桐鄉大地,千年以來的吟詠孕育出獨特的運河詩韻之美。
桐鄉運河烏鎮段景色
一
晚唐詩人徐凝曾在揚州邂逅一位心儀的女子,寫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千古名句。徐凝一生游歷江南各地,也曾沿運河水路途經桐鄉。那一晚小船搖曳間??吭诎叮粡澬略氯玢^,不禁讓他回憶起當年那位心儀的女子。船工百無聊賴之際說起了西施習舞的美麗傳說:相傳越王勾踐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北上途經崇福鎮茅橋埭時,西施在水浜中停船練習歌舞,該浜便以此為名,稱歌舞浜?;秀敝g,徐凝仿佛看見一位女子翩然起舞,欣然作下這首《語兒見新月》:
幾處天邊見新月,
經過草市憶西施。
娟娟水宿初三夜,
曾伴愁蛾到語兒。
徐凝眼中的西施雙眉微微緊鎖,猶似“蠶蛾”,或許這里也藏著這位晚唐詩人對國家前途未卜的復雜心緒。千百年來西施的故事在百姓間口耳相傳,當年的歌舞地也建起了女陽亭、歌舞廟來紀念此事。歷代詩人會在途經桐鄉時感受這千年滄桑。明代蘇州詩人王穉登一葉扁舟過語溪,憑吊古跡后想到西施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借此抒懷歸隱之意,作下《語溪吊古詩》:
扁舟已載西施去,此地空留笑語名。
一葉扁舟,美人遠去;野塘春色,漁歌唱晚,桐鄉的運河因此被賦予了幾分靈氣,讓人無限遐思。清代里人胡漟便寫下“御兒城外女陽亭,流水千年去不停。回憶當時歌舞地,流鶯百囀倚欄聽”的詩章,潺潺的水聲依舊是當年靈動的韻律,這就是桐鄉運河的歷史底蘊。
二
南宋的杭州成了國都,而京杭大運河的舟楫往來中也少不了文壇大咖的身影。宋淳熙年間的某個寒冬,詩人楊萬里以秘書監的身份受命迎接使臣,他坐船自臨安府(今杭州)過崇德(今桐鄉),船艙外映入眼簾的是銀裝素裹的河岸,一艘艘商船交錯而過,隱約還聽到纖夫拉船的喊聲,河中浮冰若隱若現,在陽光照射之下光潔如玉。運河之路讓他回憶起當年行舟赴京趕考,為官赴任奔走于運河沿線的往事,于是欣然寫下《銜命郊勞使客船過崇德縣》三首,其一為:
水面光浮赤玉盤,
也應知我纖夫寒。
滿河圭璧無人要,
吹入詩翁凍筆端。
清康熙刻本《宋詩鈔》
寒冬的運河美景被寫入了宋詩之中,而楊萬里與桐鄉運河的情緣不止于此。又有一年春日,他沿運河過桐鄉,鐘聲陣陣,遠望運河東岸有一古寺藏于青松之間,殿宇巍峨,佛塔摩天,這座古寺便是始建于梁天監二年(503)的福嚴寺。楊萬里欲登岸探訪,或許是行程緊急,最終沒有踏入福嚴寺內參觀,他這份遺憾寫進了《崇德道中望福嚴寺》這首詩中:
一徑青松露,三門白水煙。
殿橫林外脊,塔漏隙中天。
地曠迎先見,村移眺更妍。
追程坐行役,不得泊春船。
行舟于桐鄉的運河之中,看到的不僅有“江南兩岸桑梓多,扁舟一葉采青綠”,還有“寒煙衰草、細雨孤帆、風鈴晚鐘”的詩情畫意,身處江南水鄉的詩人把思親懷友、身世際遇、家國天下的感悟都化入了運河水之中,這就是桐鄉運河的風雅底色。
三
《說文解字》說“橋,水梁也”,江南人將筑橋、修橋視為大功德,桐鄉運河上的橋梁如同玉帶上的鎖扣,承載著千百年來通航、通行的雙重使命,桐鄉人還把對運河的尊崇刻入了石橋之上,讓這些巨石擁有了文化生命。
司馬高橋
詩經有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包含了望穿秋水的思念,誰能想桐鄉的一座運河古橋上也刻著一句飽含相思的對聯:
碧浪駕輿梁,事隸夏官資共濟。
白欄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
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司馬高橋橫跨于運河故道之上,這位無名作者的眼中,司馬高橋的美是運河中微微泛起的碧浪,是橋頂遠望滄桑的城墻,是運河對岸那位情深似水、秋波蕩漾的伊人。這就是小家碧玉一般的桐鄉運河,優雅而溫柔。
桐鄉的運河還有氣勢如虹的一面,始建于宋代的松老橋因其高聳而聞名,一灣碧水穿過江南田野,水面如鏡倒影明月飛鶴,這一幕景色被寫作橋聯:
醉李趁帆風,戲水鴛鴦分福祿。
高松延鏡月,沖霄鸛鶴會飛來。
不同于名山大川的磅礴,桐鄉運河有一種獨特的詩畫氣質,讓眾多游歷至此的詩人詩意翻涌,清代陸葇寫下“松老橋南遠見山,誰家欄鴨浴晴湲。綠陰覆屋炊煙小,定有幽棲桑者閑”。江南的鄉村田野在詩人的筆下充滿了恬靜、安逸。
石門灣舊影
對于桐鄉人來說,運河還承載著濃濃的鄉愁。豐子愷說:“走了五省,經過大小百數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石門灣便是石門鎮,京杭大運河在這里繞彎猶如玉帶,兩座高橋如兩顆明珠,成為一代代桐鄉人永恒的記憶。
扁舟向晚泊,纜系柳月中。
一棹春波綠,雙橋夕照紅。
人家依斷岸,商舶趁長風。
遙睇鴛鴦水,蒼茫煙樹東。
這首詩出自清代詩人李西銘所作的《雙橋晚泊》,詩中所說的“雙橋”,據說便是石門灣的東高橋、南高橋。夕陽之下,舟楫停泊,石門灣的兩岸炊煙裊裊、燈火闌珊,這一幕也是豐子愷一生對家鄉的記憶。1975年,兩鬢斑白的豐子愷沿著大運河回到了闊別三十余年的家鄉石門灣,站在新建的南高橋上遠望大運河,這是桐鄉人對大運河那份割舍不斷的鄉愁。
千年大運河,風雅傳古今。運河中的詩情畫意是桐鄉歷史文化的見證,也是桐鄉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條水上詩路里的一字一句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風雅桐鄉”欄目持續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詳見《桐鄉發布》征稿 | 風雅桐鄉,邀您一起讀懂這片土地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