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桐鄉古橋

2023-06-08 09:47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沈衛林

  中國式的風景,早已和文化血脈相融,難分彼此。

  從空間秩序上看,塞北的鐵馬秋風,江南的杏花煙雨,窗前的長橋石埠,河岸的似雪蘆花;從時間坐標上看,季節的輪回,時間的掌紋,生活的奔波,世俗的脈絡。這種由自然到情感,由情感到人格的轉化,便是中國文化的自信。

  即便地域廣大,也不難以一句話來概括人文與自然的關系:時間上以二十四節氣的色彩統領南北,空間上以山水的折皺伏脈千里。

  江南,人們心之所向,水在山前;水流之上,又以橋為點睛。“人家盡枕河,出門即遇橋”“兩岸一橋相隔住,烏程對過是桐鄉”,當橋這件天生美感的物件置于水鄉這個望字生情的場景之中時,便成了一種實用又極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這些橋不但把一條條河網連結在了一起,更把水鄉人的生產生活與文化交通聯結在了一起。


  去年有一部熱播電影《媽媽》,片中提到過兩座石橋,出現在鏡頭里的那座小石橋叫通利橋,在西子湖畔;片中只出現一個名字的小石橋叫女兒橋,在桐鄉濮院。其實不論是名字,或是橋上的故事,更或是歷史的凝結,女兒橋雖未曾露面,卻比這通利橋更令人神往。

  女兒橋的背后,有著吳越爭疆的緣起,有著濮家大院的興衰,有著西施浣沙的隱約,有著抗日救國的遺跡。當然更重要的是,女兒橋在桐鄉民間的29座石拱橋里還算不上最美。相比之下,還有中塘橋、甑山橋、拱文橋、萬年橋等等更加風姿綽約。有時候,當你覺得眼前的風景已經很驚艷的時候,其實還在風景的入口,這便是以橋連成的“還鄉須斷腸”的江南意象。

  夢里江南是吟不盡的歌謠,水鄉古鎮有走不完的古橋。桐鄉水系長度2200余公里,干流、支流、港浜構成三級水網體系,周遭池、塘、潭、漾星羅棋布,井田遺像蔚然至今。村莊沿水系布局,群族沿水系生息,苗作沿水系繁茂 ,“百花地面、絲綢之府,魚米之鄉”,因水而滋潤千年。這些河流之上,分布著各式橋梁3800多座,今尚存古橋350余座。

  這些橋在鄉村間星羅棋布,或是柔桑蘆竹亂驚風,或是兩岸蘆花伴書童,或是桑枝亂撩野鴨昏,或是沙草短浸試水深,一路走來,風姿萬千。

  這些橋上曾走過多少支迎親的隊伍,橋頭演繹了多少次小姑紅顏到白發耄耋的歲月流金,再回首,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故鄉情是否會更濃一些,文化建設的根基是否會更扎實一些。

  沒有鋼筋水泥,卻能在風雨中橫跨百年,不能不說是一種偉大的發明。現存的古橋絕大多數為石橋,石橋一般分為平橋和拱橋,又各分單孔和多孔,其構思巧妙,科學嚴謹。

  平橋的建造,其構件從水底到橋面依次為橋樁、橋盤石、排柱(橋柱)、橋耳(橫梁)、纖鋼石(橋面),中間嵌于或刻有象征意義的龍門石圖案,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嚴絲合縫。造橋時,先打橋樁,再在上放置橋盤石,置于橋樁之上的盤石要絕對水平并事先開槽,然后將排柱立于其中,如有傾斜,則需要水性極好的人潛入水中在橋盤石與排柱之間塞入鐵塊,俗語“橋盤上挖鐵”由此而來(形容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橋樁更是神奇,如今許多挖出的百年橋樁被浸得烏黑發亮但仍然堅固,俗語“干千年、濕萬年”的后半句也由此而來(形容木頭在不同條件下的壽命)。

  拱橋的造法相比更為復雜,力受于拱圈,從橋堍一點點往中間,每層石塊上要開槽接合,中間還要涂以明礬和糯米漿等以增加牢固性,類似于半榫卯結構,待中間合攏之后往拱圈受力,便渾然一體,很好地運用了力學原理。

  相比于結構上的邏輯性,古橋所承載的文化更加自由和博大,有長篇的詩文吟頌,有簡短的札記隨筆,有精練的楹聯對仗,有神乎其神的口頭軼事,盡情地描述著一個時代、一段時光里民間的幸福與斗爭。磚雕門樓、粉墻黛瓦,隨著朝代更迭,可能早已在歷史的悠悠長河里無人問津。唯橋不同,寒來暑往,刻下了抹不去的歲月滄桑;炊煙夕陽,承載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紅白婚喪,積累著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們就是江南歷史最有力的見證者。


  不止于橋本身。古橋為民間智慧的表達與傳承找到了一種最合適的載體,其中最有穿透力的便是橋聯。

  一座橋,有了橋聯,便有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橋也便從一種交通媒介上升到一種藝術品。橋聯至少以文字的方式最直接地呈現出三種思想:

  一是當地百姓及造橋人通過對生活的描述謳歌來寄托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如德善橋的“德必有鄰兩岸人家都洽比,善原可鑒一江秋水共澄清”、升平橋的“濟壽敦仁鄉稱永樂,機聲漁唱人共升平”。二是通過地理及環境的描述來展示動人的風光,為行人船只指引方向,如萬富橋的“東行路仲無多路,西望高橋何等高”、中塘橋的“虹影跨石磯緊抱含山依荻岸,鷗波通錢市平分語水下苕溪”。三是通過歷史典故來彪炳先賢教化后人,如蔣婆橋的“蔣徑蕩平永安行旅,婆心慈愛獨造橋梁”、司馬高橋的“碧浪駕輿梁事隸夏官資共濟,白欄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

  其文字之精、用情之極、造境之深,以及那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值得現代人學習。除這三種思想的表達,橋聯的工藝、文字的美感、背后的故事、未曾失去的精神,極易形成人與風景的共鳴,讓人在風景之中接受最直達心靈的文化洗滌。

  歷千年風霜而彌堅,容百舸爭流而博大,供萬眾踐踏而無悔。走到今天,古橋已不是一處單一的文物、一件簡單的藝術品、一種交通的媒介。它們的存在已超出我們所看到的一堆石頭的組合,不管用何種方式留下他們的身軀與尊嚴,是尊重歷史、尊重祖先、尊重文化的一種方式。

  河水悠悠,橋景依舊。

  我們應當記得,在文化的記錄中留下他們的身影。文化的傳承常常不需要高開高走,對已經逝去無法挽留的,一個地名,一段圖文,亦是一種深情的表達方式。

  我們應當記得,在廣闊的農村留下他們的身影。世界互聯網大會可以和千年古鎮完美相遇,古橋和新農村更應該有似曾相識的緣分,古橋的重放光彩需要建設者多一份心思。

  我們應當記得,在文化標識上留下他們的身影。文化交流可以相互通達,但地域特色須有南北之別,古橋這個集聚了千百年地方文化的結晶,可以為許多粗制濫造、盲目照抄、自鳴得意的現代文化建筑豎立一個正面的標桿。

○沈衛林 高級工程師,江南風物的觀察記錄者。著有《桐鄉古橋影記》《在江南遇見二十四節氣》。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