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杰
“生于鄉而不知鄉之俗,昧矣;知鄉之俗而不聞鄉之言,聾矣。”
這是清代道光年間《鄉言解頤》一書的作者李光庭(天津人),在該書的序言中說的。意思是:欲知“鄉之俗”,須聞“鄉之言”。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鄉言俗語既是民間習俗的載體,同時又是該地民間習俗的構成部分,不能不聞,否則猶如聾子。
鄉言記錄下來的 · 鄉俗
比如物與事的諸多名稱,背后便蘊含著相應的民間習俗,以桐鄉話為例:
人情份子、見面鈿、手把子、糖燒蛋、狀元糕、甜麥塌餅、清明圓子、好日酒、蹄子酒、滿月酒、上梁酒、打年糕、端蛋湯、染紅蛋、燒野火飯、點地藏香、請阿太、齋星官……
這樣的詞語,個個可作“桐鄉民俗”的關鍵詞,索引出種種有意思的情節和緣由來。
還 有更多的蠶桑事語、農耕習語、時令諺語、水鄉俗語、日常用語……涉及鄉俗的方方面面。這紛繁的鄉言土語之中,不知有多少民俗事象和民間情趣等著您來探尋和分享。
時代發展,鄉俗隨之漸變,老輩們常說的那些話語就越來越遙遠、越來越陌生,不少已成“過去時”。例如:網船、水車、油車、石臼、七石缸、栲栳、笆斗、簍箕、行灶、油盞、箬帽、蓑衣、草鞋……
彈棉花、生鐵補鑊子、削刀磨剪刀、雞毛換糙紙、修缸補甏釘破碗……
打畔洞、摸盲、老鷹捉小雞、官兵捉強盜、釘銅板、打彈子、放鷂子、翻紙夾、捉七、挑花線板、削水片、豁虎跳、踢毽子、猜默子、滾鐵環、抽賤骨頭、乒鈴乓郎去、石頭剪刀布、籌香煙殼子、打火藥紙槍……
如今,偶爾聽到或說起這些詞語,小年輕大多一臉茫然,年長者則眼睛發亮繼而卻是一聲嘆息。
鄉言日益珍稀,“入鄉者”如欲問俗、隨俗,則不妨由鄉言入門;“留鄉者”如欲把根留住,則鄉言便是現成的辭典和教材;“離鄉者”情系故土,寄托鄉愁,則不忘鄉音、不棄鄉俗,便是最佳選擇。
鄉言本身就是一道 · 景觀
風雅桐鄉,有運河水岸、平原沃野、稻田桑園菊海、小橋流水人家,還有千年古鎮、文物古跡……除此誘人景觀,更有別具風韻的鄉言土語。
特色最明顯的,莫過于鄉言“發音”之異。他鄉異客、南腔北調自不必說,就是湖州嘉興相鄰,桐鄉、海寧、秀洲、德清、南潯、余杭緊挨,也是鄉音各異、聞之立判。即使桐鄉境內,塘南塘北、烏鎮崇福,東片西片、濮院洲泉,竟也口音彼此、互不混淆……如此“文化景觀”簡直不可思議!
倘若能夠讓他鄉商旅、觀光之客聽懂幾句桐鄉方言,領會一些桐鄉土話的含義,則吾鄉之俗、吾鄉之人文底蘊,豈不可以贏來更多知音?
客自遠方來,在雙方好奇的尋問與“對譯”中,大家才了解彼此間的“同”和“異”,才深深感到各自的鄉音是多么親切、那么飽含魅力,才知道不少情形、不少意思非用鄉言土語不足以貼切表達。
那么,我們何不做一做展示鄉音、交流鄉言的文章?
——能不能建一個“方言館”?圖文并茂,音像呈現,實例展示,趣味互動……系統而完整地梳理和展示本鄉方言。
——能不能將方言土語適當地植入景區導游詞中?在土特產品的取名、包裝設計、廣告宣傳上體現鄉言鄉俗因素?在地名變更、地名新置之時多留住一點歷史印記?
——能不能在本地的電視、廣播、新媒體中給方言留一點空間?
——能不能編寫一些方言讀物、俗語繪本,同時不忘記把鄉言內容列入鄉土教材?或者以純正鄉音表演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
其實,“能”與“不能”并無截然鴻溝。方言與普通話應該共存雙贏,互為表里。
鄉言別樣美
鄉言土語樸實無華,卻不乏美的追求。
比如,在字詞句的格局上,“奇”“偶”互見總相宜。“三字慣用語”“俗版四字格”給人印象深刻,“五言句”“七言句”各顯風采,而復句形式的俗語、諺語則盡量追求對稱之美,有的還是較為嚴整的對偶(對仗)。
又如,在字句對稱的基礎上,還講求聲韻的協調,務求順暢、好上口,有時還體現在疊字的運用上。例如:一餐吃傷、十餐吃湯,只推勿扳、船頭撞坍,飯吃三碗、閑事勿管,眼睛一霎、老母雞變鴨,若要俏、凍得格格叫……
嘗嘗看、細細交、悠悠交、雪雪白、絕絕薄、紫嘟嘟、靜落落、冷勢勢、咸滋滋、毛估估、瞎弄弄、汗毛凜凜、無脫空空、服服帖帖、拍拍滿滿、搭手搭腳、木知木覺、壽頭壽腦……
還有就是修辭手法的運用。桐鄉方言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夸張、對偶、對比、借代、雙關、頂針、回環、押韻、反復等。例如:
比喻(借喻)的運用——
火到豬頭爛、獅子大開口、破涼傘好骨子、撳牢牛頭吃草、飯店門口擺粥攤、遲來和尚吃厚粥、拔出蘿卜帶出泥、礱糠搓繩起頭難、關門落閂,敲釘轉腳……
這是民間話語最喜歡的手法,用生動的描述來比喻一種現象、一個道理,趣在其中,理由趣明。
夸張的運用——
一表三千里、耳朵里生繭、下巴啊笑脫、笑斷肚腸根、影子頭啊嘸沒、打哈欠,割舌頭、汗毛比大腿、老虎吃蝴蝶、頭發絲縛老虎、曲蟮游太湖、螺螄殼里做道場……
夸張之妙,妙在有意夸大其辭、言過其實,以鮮明的反差生動傳神地描摹狀態,幽默風趣地表達意思或道理。
對比的運用——
一白遮百丑,千燒勿如一燜,只有買錯、嘸不賣錯,好記性勿如爛筆頭,閻王好見、小鬼難擋,寵子一時、誤子一世,學好三年、學壞三日,寧要討飯娘、勿要做官爺……
通過對比,把正反、好壞、得失、美丑等相反的兩極強化凸現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借代的運用——
三只手、彎舌頭、大塊頭、大肚皮、圓肩架、老面皮、輕骨頭、藥罐頭、肚里做功夫、拍拍屁股走、咬個痛節頭、一只耳朵出、連頭搭尾巴、眼睛啊睜勿開、一只耳朵進……
不直接說出某人某物某事,而是借用與之密切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即為“借代”修辭手法。比如,用“三只手”來代稱小偷;用“藥罐頭”來代稱久病之人;用“拍拍屁股走”來代稱不負責任之人的舉動;以“頭”指代開始,以“尾巴”指代結束,以“眼睛睜勿開” 指代看不上眼,等等。借代的修辭效果,主要是生動、俏皮、引起注意。
雙關的運用——
豬頭肉三分精、蔣堡里格淘籮——好得只口、十月里格桑葉——嘸人采(睬)、六月里著棉鞋——熱腳難過(腳)、老太婆輯鞋底——千針萬針(真)、肉骨頭敲鼓——葷咚咚(昏)、屠甸寺格蠟燭——托膽放芯(心)、黃牛角、水牛角、角歸角(各)……
雙關又稱“同字別解”和“同音別解”。
“同字別解”是利用一個字的多個含義來做文章,比如“豬頭肉三分精”,其中“精”在字面上是指“精肉”,實際含義卻是“精通”之意。又如“蔣堡里格淘籮——好得只口”,蔣堡里是烏鎮鄉下的一個地名,舊時盛產竹制淘籮,以籮口質量好而出名,此句中的“口”在字面上是指“淘籮的口”,實際是指“人的嘴巴”,含有“某人只是口(嘴)上說得好聽”之意。
“同音別解”(又稱諧音雙關)是利用讀音相同的兩個字來做文章,字面上說的是某字的讀音,實際意思卻是讀音相同的另一個字,如,“十月里格桑葉——嘸人采(睬)”,“六月里著棉鞋——熱腳難過(日腳)。雙關的修辭效果是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頂針和回環的運用——
響水勿開、開水勿響,叫狗勿咬、咬狗勿叫,便宜嘸好貨、好貨勿便宜……
總之,鄉言擁有質樸、率真、風趣、智慧之美,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傳家寶。
如今,留住鄉音,不忘鄉言,已成奢望,我們應該做點什么?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王士杰 嘉興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