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崇福待雪樓風雅舊事

2023-05-14 07:22   來源:    作者:    編輯: 沈樹明 發表于:  浙江桐鄉

圖片

  清道光十八年(1838)秋日,崇德宮前河畔、觀善橋東北廟弄里的書香望族蔡家,主人蔡載樾于老宅旁新構樓屋三楹,取名待雪樓。這天,噼噼啪啪的爆竹聲引來鎮人的圍觀,帶著硫磺香味的爆竹碎屑,墮入宮前河里。河里的鰷魚,墨竹似的一蓬又一蓬,浮出水面搶食,也似乎在湊熱鬧。鎮上的文人,多數與蔡氏交好,其時,大家來到待雪樓的匾額下,駐足仰觀,免不了好一番的贊許。

  蔡宅坐北朝南,三間樓廳為主體建筑。廳前天井,有墻門,門臺裝飾整麗。樓廳靠東的院落,為蔡載樾藏書學古之所,名硯香室,蔡氏寶藏的吳之振黃葉村莊詩書帖、《費隱禪師畫像贊》等眾多的古書名帖、鄉邦文物薈集于此。新構待雪樓,正是蔡氏父子聚朋集友之所。


 一 

  蔡載樾(1792-1841),字硯香,號味根,曾官安吉、余杭訓導。

  蔡家的兩位好友,一位孫元培,字賓華,杭州的文人、名士;另一位方成珪(1785—1850),字國憲,號雪齋,溫州瑞安人,嘉慶戊辰(1808)舉人,官寧波、海寧等地學官。這后一位方雪齋學博,是蔡家起造新樓隆重接待的一位主角。此刻他們已經端坐待雪樓中,正靜悄悄地品著主人上好的龍井。

  蔡載樾與時任海昌學博的著名詩人方雪齋非常投契,兩人步韻和詩已逾十年,且時有書信往返。因了這一份鄭重的交情,方雪齋學博孤篷一片,移棹往返,恒有數年了。這邊,硯香先生重情,總覺得聚少散多,不若同席吟哦,聯床論道來得暢快。與學長的交往,讓他很容易地聯想起唐代兩位名詩人王維與孟浩然的交游。而輞川曾為襄陽筑“孟樓”的軼事,他固然是熟稔于胸的。一日,硯香先生忽然就起了構樓以待好友的想法。不多久,樓成,因方學博號雪齋,遂命名為待雪樓。

  秋末的這一天,方雪齋的畫舫靠岸了,卸落的孤篷上,落滿了薄薄的夜霜,雪白的一層,似乎計數著昨夜的旅程。方雪齋時年五十四歲,容止端正,鬢角見白,與小他六歲的海昌訓導錢泰吉(字輔甫,號警石)載酒而來了。船抵觀善橋,船工撲落落一聲收帆,跳上岸來,手中的纜繩麻利地穿過石駁岸的船鼻,一挽,一扣,抽一個活結,隨即,又嘩啦一聲,拉上踏板,起腳試踏,有微微的彈性。雪齋先生穩穩踏上跳板,稍歇,起步,抬頭見到頷笑恭候的硯香先生,兩人幾乎同時抱拳招呼。寒暄過后,兩人攜手同行,一步一步地踏上河埠頭整飭一新的石階,徑直來到油漆黑亮的待雪樓。兩人分賓主入座,推窗,一抹骨瘦的陽光射入室內,頃刻,四壁風生,一室春到。其時,待雪樓中,硯香先生的公子蔡錫琳,兩位乘龍快婿徐亞陶和胡慈柏,硯香先生的堂弟蔡載福、堂侄蔡錫恭,一位來自江蘇吳江的墨壺外史沈竹賓,以及新篁張廷濟、海昌應時良,一時俊杰齊集——嘯傲藝林、徜徉冊府的同好、后輩,恭候雪齋先生有時了。

  崇德的這一場文人雅集,盤桓了好幾日,人散后,風雅未曾消散。此后,方雪齋有祝頌言謝的詩,蔡載樾有和作,蔡載福有圖,張廷濟有詩……特別是杭州孫元培,應硯香先生所請,于該年的十月十一日,撰寫并書《待雪樓記》碑文。此記用典精當,文采斐然,果然是江南有數的名士手筆。文章連同雪齋言謝的七言古風,蔡載樾與孫元培的和作,一并勒石,嵌入靠南朝北的一間廂房的墻上。此碑,橫二百二十厘米,縱五十二厘米,磨光磚刻,四周飾以花邊。

圖片

待雪樓碑(沈永林攝)

  數月前,我曾數度踏訪崇福老鎮,在當地友人的陪同下,來到這殘剩的待雪樓下拈花吟館中,污泥出黑的一間小屋,一位守店的女店員帶著我進入里面的一間。她隨手拉亮了一盞積滿了蟲斑的白熾燈,但見不大的一間廂房,堆滿了一箱又一箱的空酒瓶,原來,這里是小賣部的一個酒倉庫。費了很大的勁,才搬開了幾箱,待雪樓的磚刻,黑底白字,赫然在焉。借著手機的微光,粗粗地一看,可以告慰我心的是,此碑歷一百七十余年,依然完好。雖然棄置在一個潮濕的角落,無人問津,當世也未必真的對這些老古董感興趣。但是,終究也算一個風雅猶存的奇跡吧。


 二 

  蔡氏一門風雅。蔡載樾是著名的書法篆刻家。堂弟蔡載福,精繪事,“所畫花卉小冊,清婉多姿,卷軸之氣,溢于楮木外。書法、印章,色色精品?!保ā缎∨钊R閣畫鑒》)堂侄蔡錫恭,能詩,喜篆刻,精收藏,對紫砂壺的鑒別尤其在行,有《醉經閣金石考》《醉經閣詩存》《吳門宦游記》等行世。兒子蔡錫琳,增貢生,能詩,工篆隸,善繪墨梅。這次雅集,蔡載福有圖記此一段勝緣,還有江蘇昭文(今常熟)蔣寶齡于同年“臘月之望”所繪的另一幅《待雪樓圖》。

圖片

蔣寶齡《待雪樓圖》

  蔡氏發起的待雪樓雅集,在藝林中頗有影響,流風所及,江南讀書人家欣然神往。這一年的臘月十六日,畫家蔣寶齡乘舟作客語溪。蔣寶齡(1781-1840),字子延、號霞竹,江蘇常熟人,布衣,工詩畫,他比蔡載樾小一歲。硯香先生對名畫家蔣寶齡的到來,自然滿心歡喜。此刻,待雪樓雅集的詩文圖畫墨跡,硯香先生親自開箱起觀,一一展顏于蔣氏面前。待雪樓庭院中的玉梅,此時開得正旺,陣陣的清香伴隨著墨香,霞竹先生吟詠再三,神為之醉。合上冊頁,仍是艷羨不已。也是一時技癢,或者有感于硯香先生骨子里的風雅,蔣寶齡隨即鋪開一張上等宣紙,略一思索,下筆汩汩。是的,梅花是眼前之景,竹籬是待雪樓對岸自然的淡墨,數間平屋,屋中一長桌,桌旁三粒人物,似在清談,容色清和有閑。最遠處,高高的一列青松,自然有所寄托。半天的工夫,畫成。此時,蔣寶齡興致正高,找來方成珪原詩,次雪齋原韻,題了一律,看看,意猶未盡,又題,兩律詩是:

高敻居然百尺樓,溪云村樹望中收。
只從舊址成新構,好約良朋續勝游。
卌里魚書侵曉達,一年鴻跡幾番留。
憑欄不盡懷人意,最是蒼葭白露秋。
 
任渠風葉撲窗寒,坐擁群編地盡寬。
未老已聞從仕懶,愛閑益信在家安。
交情鄭重詩能見,雪意殷勤歲欲闌。
我正孤篷來語水,玉梅花下借圖看。

  不獨如此,蔣氏還題了長長一段款識,敘述自己此番寫圖賦詩的因緣。

  七年之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蔡錫琳重續乃父的風雅,取出蔣寶齡所繪《待雪樓圖》,邀請新篁張廷濟題詞。其時,硯香先生已經作古,張廷濟百感交集,用他風骨獨絕的書法寫道:“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四月廿五日,為石門蔡錫琳世大兄書尊先人硯香先生《待雪樓聯吟圖》后:‘自有知心劉與侯,不教容易上高樓。聳肩袖手寒爐畔,我是軒轅老白頭?!闻d竹田里年七十八歲老者張廷濟叔未甫?!扁j印:眉壽老人、嘉興張廷濟叔未甫。張叔未時年七十八歲,盛名在身……三年后,張廷濟遽歸道山。

圖片

張廷濟像

  后此兩年,道光丁未年(1847)九月,蔡家的風雅完全在硯香先生的兒子蔡笑拈身上得以為繼。蔡笑拈鄭重邀請父執孫元培再度蒞臨崇德。錢塘名士孫賓華接獲邀函,欣然前往,在蔣寶齡的《待雪樓圖》上,張叔未款識的左邊,應蔡笑拈的請求,題寫了九年前次雪齋韻的兩首舊作:

明波曲折繞層樓,如畫疏林眼應收。

新牖開時花亦笑,故人來與月同游。

投簪早惜山賓隱,作賦應嗤王桀留。

清酒三升書萬卷,也宜春日也宜秋。

華燈照座不知寒,解帶高歌禮數寬。

此地好將鴻爪認,其中真似鶴巢安。

香盤古篆遮詩徑,風約閑云過藥欄。

待到霙飛梅綻侯,懷人又展畫圖看。


 三 

  蔡載樾去世之后,蔡錫琳(笑拈)承緒父風。與他詩酒唱和的時賢有張廷濟(叔未)、應時良(笠湖)、徐寶謙(亞陶)、徐福謙(漱珊)等。徐亞陶二十歲時娶了蔡載樾的第四個女兒,是蔡錫琳的姐夫。兩人同處一邑,屋宇毗鄰,從小就認識。徐氏娶蔡家四小姐之后,與妻弟一同讀書于遜敏樓下鐵如意齋,授課的先生正是蔡硯香延請的平湖趙朵山孝廉。蔡載樾很看重這位女婿,視如己出。道光戊戌年,待雪樓絃詩酌酒,雅集流連,勝會幾無虛日,他與胞弟徐福謙一同參與其間。

  崇德徐家,與蔡家一樣,是浙西有名的望族,世代官宦。徐寶謙(1817-1897)字于尊,號亞陶,咸豐元年(1851)舉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刑部主事、安徽廬州府知府,是著名女詩人徐自華的祖父。徐寶謙工詩詞,善書法繪畫,他曾為風雅的妻弟蔡錫琳寫有一幅《雨香室雅集圖》。這雨香室,是蔡錫琳于道光乙巳(1845)仲冬所筑,在崇德城東青陽門外之青陽庵內。雨香室鬧中取靜,院墻外面,是汩汩流淌的古運河,兩岸屋室櫛比,河中帆影片片。當中一座拱橋,順治初增修,乾隆五十七年重建,因在青陽門,故橋亦以青陽名,與崇德南北兩座有名的石拱橋——南三里橋、北三里橋等高,風帆往來,此為必經之地。夜間,或煙雨迷蒙的暮春三月,端坐雨香之室,咕咕——咕咕,鏤花的格子窗,掩不住杉木林里的啄木鳥的叫聲,令人生發出塵的遐想。蔡錫琳與姐夫亞陶先生通宵聯吟,詩酒流連,桌上滿紙云煙。蔡錫琳的藝事活動,從此,轉移到雨香室中來了。

  四十四年之后,張廷濟、蔡錫琳、蔡載福、應時良、蔡錫恭等一班文友,先后作古。咸豐十一年(1861)的一場戰火,青陽故址蕩然無存,雨香室灰飛煙滅。七十二歲高齡的徐寶謙追憶舊事,啾然長嘆,有詩為證:

忽披圖卷雨香邊,老去驚逾肆四年。

篁里人徒遺墨翰,荔枝帖又付烽煙。

花摹數點空傳后,才證三紅獨詠先。

莫問醉經高閣主,閑廬秋影逝如川。

  以詩紀實,一個時代的滄桑,畢剝如在眼前,怎不令人掩卷長嘆。

  蔡家父子叔侄,風雅有承。蔡載福搜羅有清一代畫家書翰真跡,成《國朝畫家法帖》六大冊,一百石,請海鹽張辛刻石,此亦藝史上的佳話。蔡錫琳也有類似的壯舉,他是大詩人貝清江的粉絲,曾恭刻貝清江歸石門詩碑,有意嵌入青陽庵壁中;又刻《黃葉村莊種菜唱和詩冊》,黃宗羲、張楊園、勞之辨等二十余名家真跡因此得以鉤摹上石;又刻慧庵唱和詩,嵌入慧庵壁間……

  可惜蔡錫琳(笑拈)先生中年即歸道山,他的以上碑刻,此后焚毀的焚毀,散失的散失,迄今片石無存。一個半世紀以來,鄉先輩的風雅盛舉,已經不復與聞。我輩每一念及,心里總存了一份愧歉。

圖片
  “風雅桐鄉”欄目持續征稿中,期待您的投稿。詳見《桐鄉發布》征稿 | 風雅桐鄉,邀您一起讀懂這片土地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