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我們推出“桐鄉風物”欄目,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風到這里就是黏,黏住過客的思念……”還記得當年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江南》嗎?
腦中旋律一起,那些屬于8090后的青春是不是又回來了?
在臺灣著名詞作家林秋離的筆下,江南一上來就是“黏”的,甚至連風過境都因為沾染了江南的“黏”,而勾住了過客的思念。
江南為什么這么黏?不好說。
但在桐鄉,肯定是因為那些“糯嘰嘰”的糕糕團團的存在。
01 桐鄉為什么這么黏
中國人的飲食系統,博大精深,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分支里,除了主食,點心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存在。
以精細出名的嘉湖細點就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點心本是主食之余的產物,只有當吃飽了肚子,才會去探索口腹更高級別的享受。因此,點心的形成、發展和衍生必定跟當地的富庶程度成正比,而自古繁華富庶的嘉湖一帶,自然成了糕團文化發展最天然的根據地。
桐鄉的糕糕團團就是名揚海外的嘉湖細點的典型代表。
南船北馬,南米北面。南與北地理上的差異,造就了南北截然不同的點心習俗。不同于黃河流域面點的一統江湖,也有別于珠江流域廣式點心的名揚海外,夾在兩者中間、地處長江下游的桐鄉,知名的大多是糯米做的點心。
一馬平川,水網密布,四季分明,地處杭嘉湖中心地帶的桐鄉,在水稻種植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稻作文明源遠流長,自古便是魚米飄香之地。
當東北的黑土地孕育出五常大米,白山黑水間飄出稻花香時,糯稻這一籽實中所含淀粉中支鏈淀粉含量高達80%的品種,因為蓄水量更大,種植條件更苛刻,種植區域始終保持長江以南一帶。而大量的支鏈淀粉,則帶來了黏糯的口感,這也正是桐鄉糕糕團團“糯嘰嘰”口感的來源。
02 桐鄉到底有多黏
在桐鄉,糯米制作的點心大多呈現糕糕團團的形象,方者為糕,如茶糕、雪糕、年糕、松花糕、蜜糖糕;圓者為團,桐鄉西片人又愛叫圓子,如清明圓子、甜麥圓子、南瓜圓子、蘿卜絲圓子、黃豆粉圓子。
桐鄉不大,但與所有浙江的縣城一樣,這里十里不同音,即便同樣是桐鄉人,只要方言一出,很快就能分辨來自桐鄉哪一片。
就好比團子這種點心,西片如洲泉大麻一帶大多稱圓子,但在東片一帶,大者為團,小者為圓,扁者為塌餅,所以才造就了同樣一種清明時令點心,在桐鄉人內部衍生出了“甜麥圓子”“芽麥圓子”“芽麥塌餅”等多種叫法的現象。甚至連土生土長的桐鄉人都疑惑了,這個餅到底叫啥。
那么,桐鄉人有多愛糕糕團團,這么說吧,當年的我空耳甚至把《江南》一歌中的“天天年年天天的我”聽成了“甜甜圓圓甜甜的我”(ps:還把“風到這里就是黏”聽成了“風到這里就吃面”,桐鄉人愛吃面的本性同樣暴露無遺)。
03 桐鄉的那些糕糕團團們
一說到江南的糕糕團團,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甜甜圓圓甜甜”,其實不盡然,桐鄉的糕團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
桐鄉的糕糕團團咸甜皆可。
就以方糕來說,雷同的外形,相似的做法,因為甜咸的不同,嵌肉的成了茶糕,嵌豆沙的成了雪糕。
茶糕大多出現在早點鋪出現,對大多數桐鄉人來說,一塊茶糕+一碗咸豆漿的搭配,是一天最日常且落胃的打開方式。茶糕肉香里裹挾著糯米香,咸豆漿豆子香里翻騰著鮮香,令人食欲大開。
如今的桐鄉,雪糕顯然并不如茶糕那么常見,這種四四方方、潔白瑩潤的傳統糕點,大多嵌的是豆沙,也有簡單嵌紅糖或干脆將白糖揉進米粉,制成實心狀的雪糕。
豆沙餡是我的最愛。這些豆沙大多由店家每天一早新鮮制作,不過分甜,經歷浸泡、熬制、過濾,從赤豆變身香甜變軟的豆沙。新鮮出爐的雪糕相比茶糕呈現出更為松軟的口感,這大概源自米粉中更高的粳米比例。
松花糕的名字,源自這種糕點外層裹著的這層厚厚的鵝黃色松花粉。與前面所述的茶糕和雪糕不同,松花糕的制作是糯米粉蒸熟后再揉壓。淀粉顆粒外層被打破揉碎,增加了整體淀粉網絡的密度,也成就了松花糕讓無數吃貨垂涎的“彈牙感”。
年糕原理亦是如此,不過在外力的施加上,松花糕用的是揉壓,桐鄉年糕用的則是舂搗。
年糕的妙處在于它的無味,就好比一張白紙,可以任人寫寫畫畫。小青菜成熟的時節,一碗白綠相間的青菜下年糕是早餐時最落胃的搶手貨。等到桂花飄香,一碟糖炒年糕撒上些鮮采的桂花,讓人欲罷不能。到了街巷里弄的油炸沸沸攤,一串炸得起泡的年糕裹上攤主的秘制醬汁,就成了桐鄉吃貨們最買賬的小點心。
問桐鄉哪里的蜜糖糕最有名,崇福縣街的徐氏糕點無疑是推薦最多的,這家藏在縣街牌坊后的老店,店主可是當年“春香齋”糕餅大師傅的后人。據他所說,他制作的蜜糖糕,即便放上三天,里面的糖年糕也不會變硬,只管放心買。
桐鄉的糕糕團團包羅萬象。
被央視美女主持馬凡舒稱為“寶藏縣城”的桐鄉,在擅長的糕點制作領域里,同樣藏著“寶藏”。
作為典型的江南縣城,桐鄉溫柔滋潤、物產豐饒,桐鄉的圓子,自然也是花式繁多:當地人在不同的季節里,摘取最適合的植物,制作出最合時令的糕團,做著“不時不食”的詮釋。
竹筍瘋長的清明時節,一方箬竹葉,托著兩青一白三顆糯米小圓子,帶著春天清淡悠長的青草香氣,就是桐鄉人過清明必備的清明圓子。用南瓜葉制作的青汁糅合進做圓子的糯米粉里,就成了桐鄉人青圓子“青色”的來源。煮得軟爛的南瓜與糯米粉相互沁潤,淡而無味的糯米,就這樣被賦予了活色生香的生命。
是咸菜香干餡的青圓子更好吃,還是蘿卜絲油渣餡的白圓子更香?是豆沙餡的南瓜圓子更上口,還是紅糖餡的圓子滾上黃豆粉更具老底子風味?
別吵了,桐鄉人不做選擇,有,就一樣來一份!
不過,糕團雖好,切記適量,畢竟,桐鄉的糕糕團團,雖然花樣上夠頂,可能也同樣頂胃。
04 鄉土里的桐鄉糕團
糕團,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歲月里、心頭上的鄉情所思,一口落肚,便知江南滋味。
在桐鄉,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一樣點心,雖然稱“糖”,但在我眼中也算糕團的一種:同樣由糯米粉制作,入口即化,甜而不膩,散發著濃郁的芝麻甜香。
讀到此處,身為桐鄉人的你心中是不是已經有答案了?
是的,它就是桐鄉傳統糕點——重麻酥糖。
兒時,生活條件并不那么寬裕的年代,作為獎勵的零食,太太從厚重樟木箱子里取出的那一方用油紙包著、有著江南韻味的重麻酥糖,是小小的你對美味最初的期盼。后來,太太故去,你慢慢長大,又因為求學離開江南,爺爺再次往你包里塞入那用油紙包著的糕點。
這小小的油紙里,有江南的“天青色等煙雨”,有嘉湖的繁華富庶,有桐鄉人的精致小巧,更有一脈相承的長輩對小輩的偏愛和牽掛。
糕團的味道,即是鄉土的味道。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