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芬
小時候常常聽我奶奶講一句口頭語:“今朝吃筍百家。”
吃筍就吃筍,為何稱筍百家。我一直不得而知。也問過我奶奶,她說就是好吃的意思啊。而我還是不解。是不是因為筍好吃,家家戶戶都愛吃的緣故?或者,筍有極大的可塑性,怎么燒都好吃,而且加到任何一種菜里,都吃得出鮮味,像老K牌里的司令百搭。我一直就這么主觀臆斷,反正大千世界想不透的物事多了。
又值陽春三月,竹園里的春筍應該又到吱吱呀呀拔節的好時節了。一種對舊時的懷念,便在此刻變得強烈起來,兒時故鄉那一大片蔥郁的青竹林,就這樣來到我的眼前,清晰如昨。
竹園在我家屋后一個溝壑邊。每到春天,當布谷鳥清脆的歡叫聲喚醒那片青竹林的時候,便可以采春筍了。孕育了一冬的力量,筍芽兒在春風春雨的滋潤下,一批又一批地破土而出,日長夜大。
從第一支春筍冒出來的那一刻開始,我奶奶便比任何人都要感激老天爺,總是一邊念著“阿彌陀佛”,一邊搓著細繩子,并用一些小桑條稈,將竹園團團圍住,將那片即將孕育新生命的青竹林小心地保護起來。我們要去看一看新出土的竹筍,奶奶一定不讓,說:“過兩天一定有筍百家吃。”這個時候開始好長一段時間,我們不能涉足竹園,直到春筍長成青竹的時候,才準我們進去玩耍。
但這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餐桌上,卻時時有得吃到春筍,那都是奶奶從長得比較密的地方挑選出來的。奶奶走進竹園去的時候,腳尖踮著,小心翼翼,生怕踏到剛破土的春筍。因為這春筍特別脆,一腳踏下去,必斷無疑。
吃春筍的時節,最開心的是剝筍,將殼一層一層往里剝,外面灰頭土臉,還沾著新鮮的泥巴,里面卻青白如玉,嬌嫩無比。我時常會想到這樣一個成語:拋磚引玉。也時常會想到關于筍的諺語,如“清明螺,抵只鵝”“雨后春筍清明出”之類。
燒筍來吃最方便,炒、燒、煮、煨、燉皆可。春筍“葷素百搭”,如果與肉類烹飪,那就更加鮮美無比。一支大竹筍,因其各個部位鮮嫩程度不同,可分檔食用,各具特色。如嫩頭可用來炒食;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肴的配料;根部質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一起燉湯,還可放在壇中經發酵制成霉筍,燉來吃別有風味。春筍的大眾化,且適應能力強,贏得了很好的人緣,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當然,普通農家沒有那么多的吃法,只圖方便,最常規的也就是咸菜炒春筍、春筍燉菜湯,偶爾奢侈一回,做春筍炒雞蛋吃。即使這樣清淡地吃,卻也夠鮮美了,而且也似乎更適合春筍這清淡個性。
吃春筍的時節,還有一樁最開心的事,那就是吃小青竹筍。這小竹筍也稱野筍,自生自長,所以特別細,至多也就筷子那么粗,但特別長。我們去割羊草的時候,順便也將野竹筍的嫩尖尖割了來,拿回家讓奶奶放飯鍋上一蒸,白口里吃,非常有嚼頭。每次開飯之前,我們就先吃小青筍墊墊饑,等父母都回家了,才正式吃飯。
一個春季,過飯的小菜,每一餐都離不了筍,真的不知道吃掉多少春筍。我也常常納悶,這春筍為什么總是這樣挖不完,今天吃了,一夜春雨下,一朝春風吹,筍又生出許多來。 春筍一個個冒出頭來,參差不齊,像《音樂之聲》里的那群孩子一樣可愛。今年吃了一季,吃不了的就漸漸長成竹子,竹子的根上,到明年又會長出許多新筍,就這樣年復一年,年年挖,年年長。沒過幾年時間,我家的那個竹園子,從原本的一小簇,慢慢地越來越大,越延越遠,延滿溝壑邊。
奶奶常常欣喜地講,竹林越來越大,證明我家興發。那竹子是非常思圖報答的,你給它一點空地,哪怕是無人關注的下水溝邊,一經春雨的滋潤,它就會產生巨大的潛力,以它的勃勃生機,給你一個最好的交代。
有春筍的日子,總是風輕云淡,感覺特別溫馨舒適。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周邦彥《浣溪紗》)那些嫩竹,脫去一張一張的殼,一下子長成了修長的大竹,已經趕上并超過去年的竹子了,只是這竹子比往年的翠綠,竹子新脫殼的地方,還有白蒙蒙的一片細絨毛。過不了多久,夏天就要來到,這時候,我們又要在這個竹林里做各式各樣的游戲了,如吹竹笛、玩蹦蹦床、緣竹比賽等。
只是可惜了那些被我們吃到肚子里的春筍,它們一出生,命運就注定,不能成為參天大竹。但奶奶說,要是不挖掉一些,任其發展,那竹林也太密了,不利于竹子的成長。所以一定要吃掉其中的一部分。奶奶這樣講,我們也就不再去為夭折的竹子叫屈了。再說,等這些竹子長壯實了,還是要一批批砍下來派用場的,造屋用的椽子,或做竹制品的材料,甚至是做晾衣服的竹竿,矗立在稻地上的節節高……這些都是遲早的事呢,反正都是要派用場的,無論是早點被吃掉,還是遲點被砍掉,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有過用處的,不枉活一次。
奶奶的話總是對的,尤其現在體會,更是帶著很深的哲理呢。
然而,在我們小孩子眼里,總有幾棵特別鐘愛的竹子,是不愿意被大人砍掉的,我們會在這些竹子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對這些竹子,甚至做蹦蹦床也是不大舍得,也從不去攀沿,就這樣好生照顧著,希望它們能活到天荒地老。
現在想想,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啊。不要說天荒地老,如今,整個的竹園子,早已無跡可尋了。那童年時的夢,也早已淡忘。只是偶爾吃到春筍的時候,才會去想想那些陳年舊事。
春筍依然是舊時的風格,味道鮮美而從眾,人人都愛著。吃著鮮嫩的筍,我也常常想著奶奶講的“筍百家”,我喜歡這個稱呼,似乎能概括筍的大眾美性格。人間學問多了,我奶奶不識字,當然不會告訴我怎么解讀一個詞,但能讓我意會,也足夠了。
○徐玲芬 全國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桐鄉市女作家協會主席。著有“江南三書”(即《江南物事》《行走江南》《江南情調》)以及《豐子愷緣緣三部曲》等十多部散文集。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