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就想粘著你,這是“魚米之鄉”的幸福滋味

桐鄉人的“糯米美學”

2022-12-22 09:10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中心記者 莊菲菲 文/攝   編輯: 沈劍慧 發表于:  浙江桐鄉

  土地,總是藏著人世間最本真的美味。

  如果必須選一個時間作為土地“新年”的開始,那么秋收后顯然比春節更具說服力。當谷物滿倉,萬物冬藏,農民停下手中的活計,一場以谷物為主題的口腹狂歡也拉開大幕。


  對糯米情有獨鐘的桐鄉人

  “世間美食萬千,唯有油脂和碳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近期播出的《風味人間》第四季里,谷物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

  谷物,這一讓人類飽腹并且支撐著人類文明代代傳承的根本,在美食的江湖里,總能占有一席之地。不過,在谷物的選擇上,不同地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喜好。

  翻過秦嶺的崇山峻嶺,在西北的黃土高原上,人們將種植的小麥磨成粉,以各種奇思妙想,構筑起一個“面食王國”,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面食文化。而在千里之外的長江流域,地處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帶的桐鄉,被親切稱為“魚米之鄉”的江南小城,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富饒肥沃的土壤,水稻種植在這塊土地上呈現出了巨大的優越性。

  令桐鄉人驕傲的是,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谷,經碳十四測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嘉興一帶由此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區之一。

  冬至圓子。中心記者 鐘小怡/攝


  在“魚米之鄉”,人們總是更傾向于選擇產量更高的谷物品種,以大米為主食的桐鄉人亦是如此。而主食之外,在對風味小吃的選擇和創造上,桐鄉人似乎更傾向于選擇由糯稻脫殼而成的糯米。

  可以說,桐鄉人對糯米的喜愛與自古以來的富庶豐饒分不開。作為水稻的一種,糯稻的產量遠比其他品種低得多。但糯米口感香糯黏滑,營養價值豐富,成為桐鄉人主食之外的首選。

  因“倉廩實”“衣食足”,桐鄉人在“吃”這一領域自然有了更高追求。于是,在留足了夠一家人吃上一年的大米后,桐鄉一帶幾乎家家戶戶會在口糧田內勻出幾分,用以種植滿足口腹之欲的糯稻。


  桐鄉美食界的“百搭之王”

  愛好“糯嘰嘰”的桐鄉人,都是名副其實的“糯米星人”。

  桐鄉人對糯米的喜愛從早到晚。饑腸轆轆的早晨,一份包裹著咸菜、榨菜末、油條碎、花生米的粢米飯團就是最好的慰藉。當然,這可能僅限于年輕人,對于那些上了年紀的,一塊嵌了肉餡的桐鄉軟糕,配上一碗透著焦香味的豆漿才是打開一天最好的方式。

  告別了早餐,時間來到正午,一鍋夾雜著藠蔥香、蠶豆香、咸肉香的菜飯或野火飯讓人食指大動。燒野火飯、菜飯用的就是上好的糯米。香甜綿軟的紅豆沙,裹進拌了豬油、白糖的糯米飯里,蒸熟后再撒上紅綠絲,就是桐鄉人年夜飯餐桌上不能缺席的八寶飯。

  八寶飯。

  桐鄉人對糯米的探索還是“可甜可鹽”的。同樣是糯米碾成粉做成的冬至圓子,嵌入炒熟的黃豆粉或豆沙就成了甜口,熱乎的糯米圓子軟糯粘牙,堪稱一絕。若是餡換成加了豬油渣的蘿卜絲,或是加了豆腐干的咸菜,又是另一番風味。如果說山東是“大餅卷萬物”,那么在桐鄉,糯米就是當之無愧的“百搭之王”。

  在桐鄉,糯米的烹制方式可以是蒸、煮、炸。清明時節的清明圓子、春節里的年糕,靠的是蒸的手藝。端午節里的端午粽、臘月里的廿三糯米飯,憑的是煮的方式。早飯攤頭上的油墩子、雪餃、麻球,走的是油炸的路線。在經年累月、日復一日的糯米烹制中,桐鄉人用靈巧雙手,變化出無數美食。


  難舍糯米的本真滋味

  食物美味的核心與靈魂,總是在它根在的地方。正如城里人可能永遠想不到,在糯米的開發上,桐鄉鄉間的想象力可以如此豐富。

  在淳樸的農人手里,糯米在美味的轉化上,保留著最原始、純粹的狀態——沒有額外的油和糖,只有最本真的米香。

  敢于直面食物最本真的味道,這源自對食材的自信,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從春天的一顆種子到秋天的谷物滿倉,農人們用雙手辛勤勞作,捧起了滿地金黃。

  米酒。

  小雪節氣搭的一缸米酒,原料只有糯米、酒曲和水三樣。在溫度、菌子、時間的通力合作下,米將轉化為糟,醞釀出一缸芬芳。

  新糯米收起后,煮上一鍋糯米飯,在燒著干稻草的農家灶頭上,搨出濃郁米香混雜著焦香的鑊糍,裝袋扎緊,可以一直保存到年后。好的鑊糍帶著糯米的顏色,落地必碎而水泡不爛,成整張卷曲狀,散發出一股濃郁糯香,這考驗搨制之人的手藝和經驗,更考驗搨制和燒火兩人之間的默契與配合。

  在濕冷的南方冬季里,一碗鑊糍湯可驅寒保暖。也正因此,春節里上門做客,一碗鑊糍糖湯是少不了的,既代表主人家隆重的待客之道,還能“抖落”來時的風塵仆仆。滾燙的鑊糍湯入口,紅糖的甜率先占領口腔,不多久,泡軟了的鑊糍沾滿舌尖。一碗落肚,軟糯爽滑的口感和溫暖迷人的糯米香縈繞周身,額頭微微泛潮,讓人心滿意足。

  鑊糍

  鑊糍的吃法極其簡單,這也是虜獲眾多桐鄉食客芳心的原因。放入兩匙紅糖,再注入開水,簡簡單單,就成了鑊糍湯。若是考究者,再煮上兩枚雞蛋,置于鑊糍湯中,就成了另一道美食——糖蛋。

  糖蛋在桐鄉民間有著特殊含義。產婦月子里吃,可恢復元氣。也正因此,桐鄉農村一帶“端舍姆湯”時,雞蛋、紅糖、鑊糍三樣是少不得的。“毛腳女婿”上門,一碗糖蛋更是代表了準丈母娘的認可。

  記者手記

  在桐鄉,從糯米延伸出去的美食還有很多,它們分散在城市、農村,在每個桐鄉人的味覺細胞里,濃縮成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桐鄉味道”。

  街景也許會變,面容也會因時光的侵蝕變得難以辨認,但味覺永遠不變,那是童年時母親親手制做的小吃食的滋味,是即便身處異鄉,夢里依然魂牽夢繞的味道。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