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
茅盾故里浙江桐鄉,地處浙北平原,水鄉澤國多古橋。在一座座石拱橋、一座座石梁橋中,最令人驚喜的是一副副橋聯。
古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橋聯則是古橋文化的點睛之筆。
桐邑一境,舊時河道縱橫,咫尺往來,皆須舟楫,故修橋鋪路向為重要,而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建橋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通常都是由鄉紳發起集資或者一方富豪獨資建造,這是造福鄉里的功德,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造橋這么一件隆重的大事,無論是拱橋還是梁橋,構建時自是盡善盡美,選料考究,基礎扎實,造型優美,如拱橋弧線之圓潤,梁橋直線之精準,都一絲不茍。臺階、橋面、欄板、望柱、抱鼓石等選用的是上等好石,如花崗巖或青石等,石匠們還在石面雕刻了精美的紋飾,一方面是從細節上美化橋梁,另一方面起到防滑作用。望柱則雕刻成各種圖案,通常為蓮花、獅子、人物、如意等,許多橋上兩側還設有石椅,供行人歇憩。這還不夠,主事者還要鄭重其事邀請當地的文人雅士取一個橋名,撰一副橋聯,由石匠雕刻上去。石頭是堅硬的,然而,無論是圖案、紋飾,還是橋名、橋聯等,古代的石匠們都是精雕細刻,力求完美。
碧水回環堪匯香,長橋縈帶卻鐘靈;
界分南北通途遠,境涉嘉湖利濟深。
這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家鄉石門鎮界境橋的橋聯,緊扣當時風景與地理環境,且詩意洋溢。
因此,一座座古橋,集數學、力學、美學為一體,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而橋名與橋聯,則深蘊了當地的文化含量。賞心悅目的古橋,體現了真正的工匠精神,遠遠超越了往來通行的實用功能,在四季分明的江南水鄉,既是迷人的風景,又是文化的載體。
橋聯即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且與地理方位、人文歷史、風物掌故等緊密相聯,既耐人賞讀,又耐人尋味。撰聯者大多是鄉里秀才,皆隱名不題,也有例外,如皂林雙橋之青云橋的橋聯,就是出自清同治年間嘉興知府許瑤光的手筆:
雁齒入秋高,北去好攜青鎮月;
鳴聲催夜曉,東來更踏皂林霜。
橋北是青鎮,橋東乃皂林,標明了地理位置,同時更讓人感受到這副橋聯洋溢的詩意。
烏鎮北星橋的橋聯是:“兩岸架烏青千家城市,一河通蘇浙五道分流。”歷史上的烏鎮,由烏青兩鎮組成,分屬湖州、嘉興所治,向為江浙兩省、蘇湖嘉三府及所轄七縣的接壤地,因此這副橋聯標明了烏鎮的地理淵源。
古有濮綢今有毛衫的濮院,歷史上亦是嘉興所轄的秀水濮院與桐鄉濮院分治共存,秀桐橋是兩縣的分界橋,南北兩側橋聯為:
星移秀水珠會彩,日照桐鄉玉蘊輝。
鳴鳳翔來占運泰,臥龍蟄處頌時平。
崇福古鎮曾是杭州至嘉興運河故道上唯一的古縣城,境內有座司馬高橋,東側橋聯為:“碧浪駕輿梁事隸夏官資共濟,白欄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其“情深秋水溯伊人”句,柔軟又優美,令人過目難忘。
1982年,桐鄉橋梁普查資料顯示,全境共有民國以前的古橋一千八百零七座,因此,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浙江民間橋梁》序中寫到:“平原河網地區,人口多,交通頻繁,橋梁最多,如桐鄉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橋四座。”每平方公里有四座古橋,這充分反映了古代桐鄉經濟、文化的繁榮發達。遍布桐鄉大地的一千八百多座古橋,如果能夠妥加保護與修繕,那么就是自然的古橋博物館,然而可惜的是,到了2014年,桐鄉全境的古橋銳減至二百一十一座(桐鄉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輯《桐鄉古橋》),三十多年間,將近一千六百座古橋灰飛煙滅,年均消失古橋五十座,大量的橋聯隨之湮滅,同時消失的還有古橋的傳說、故事等歷史記憶。這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反映了現代工業文明是以如此狂暴的方式與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快速切割,直令今天的我們不勝遺憾,嘆息不已。同時我們注意到,在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古鎮區,居然奇跡般地保存了十座以上的古橋群,其中九座古橋名列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善舉。
本土書法家傅林林對桐鄉橋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悉心收集了八十七副橋聯,并以書法創作的形式,編成一冊厚重的《傅林林行書桐鄉橋聯》,推向桐鄉百姓的文化視野。一副副橋聯,以風雅灑脫的行書創作,配上古橋實景,予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藝術美的享受。
書中所集桐邑各鄉鎮的古橋聯,或狀景寫實,或抒情言志,或紀念功德,或追懷人文……皆雋永可賞,意味深長。
水驛已交通五夜不須愁失足,
風帆休飽掛千檣到此總低頭;
吳越據通津閱盡乘風名利客,
霍宗遺故壘占來臨水釣游人。
這是金牛塘口繡溪橋的一副橋聯,乃清咸豐九年(1859)進士、烏鎮名士嚴辰所撰。
如此風景獨美的橋聯,若隨古橋煙消云散,豈不千古憾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拆舊建新畢竟是一個大趨勢,所以搜集橋聯,留住記憶,需要有心的文化人去做,書法家傅林林自覺地投入了進去,歷數年時間集聯八十余副,以五年時間撰成書法作品,這是對家鄉文化的敬畏,也是對鄉土文化的摯愛。
橋聯,從堅硬的石刻揮灑至柔軟的宣紙,聯藝與書藝互為融合,使桐鄉的部分古橋文化得以保存與傳承,喚醒了我們久違的、日漸遠逝的文化記憶。
近年來,任職于政府部門的沈衛林在工作之余堅持走讀桐鄉,踏遍鄉村,尋訪古橋,最新問世的一部《桐鄉古橋影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了桐鄉大地上現存的三百三十八座古橋,相比于桐鄉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輯《桐鄉古橋》增加了一百二十七座橋,既記地理風貌,又錄人文歷史。他在后記中這樣寫道:這些橋生長在桐鄉的鄉村,或是柔桑蘆竹亂驚風,或是兩岸蘆花伴書童,或是桑枝亂撩野鴨,或是莎草短浸試水深,一路走來,風姿萬千。
更讓沈衛林著迷的是古橋所承載的文化蘊涵:“有長篇的詩文吟頌,有簡短的札記隨筆,有精練的楹聯對仗,有神乎其神的口頭軼事,盡情地描述著一個時代、一段時光里民間的幸福與斗爭。”
沈衛林對于家鄉古橋的深情眷念,就是桐邑百姓鄉愁所系的體現。而在沈衛林走讀桐鄉的過程中,許多古橋已在拆除或正在拆除中。面對人世間的新陳代謝,文人的情懷只能是一聲無奈的嘆息。
從這個意義而言,《傅林林行書桐鄉橋聯》與沈衛林之《桐鄉古橋影記》,既是對傳統文明的眷戀回眸,又是一曲鄉邦文化的深情挽歌。
○王立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桐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