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不卡高清免费-日本视频中文字幕-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首頁 熱點 人文 教育 視聽 公告 概況 健康 財經 掛號 攝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文桐鄉>文學

茅盾與植材小學那些事

2022-12-15 15:21   來源: 今日桐鄉    作者:    編輯: 沈劍慧 發表于:  浙江桐鄉

高玉林


  今年是植材小學建校120周年。回憶20年前,籌備烏鎮植材小學百年校慶時,我請茅盾的兒子韋韜題詞。不久,韋韜先生從北京寄來了掛號郵件,內裝他給我的一封信和題詞,以及茅盾的一份手稿原件。他在信中寫道:“在我一生的數十年中,不知有多少次從父親的口中聽到‘植材’這兩個字,幾乎父親只要談起烏鎮,就必然提到‘植材’,可見植材小學在父親心中的地位。因此,我把父親手稿原件寄給貴校作為百年校慶的紀念。”

  茅盾的這份手稿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一共有8頁。這是茅盾的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一書中關于小學時代的部分手稿。為了便于保管,我們已移交市檔案館珍藏。植材校史館展出的是一份高仿真的展品。

 茅盾手稿,回憶植材小學就學經歷。

  茅盾在手稿中寫道:“這年冬季,我畢業了。轉入新辦的植材高等小學。”當時的學制系春季入學,冬季畢業。根據茅盾的回憶錄前述章節可以斷定,這里指的是他在1906年冬季,從立志小學畢業了,1907年春季轉入新辦的烏青鎮高等小學(根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當時學校遷入鎮內,由烏青兩鎮合辦,因此改稱烏青鎮高等小學。茅盾的回憶錄沿用了后來的校名)。茅盾在手稿中接著寫道:“植材的前身是中西學堂,校址原來在烏鎮郊外一二里的孔家花園里。”“現在中西學堂改名為植材高等小學,遷移到鎮內,并且新建了三排洋房,地址在道教供奉太上老君的所謂‘北宮’。”“校長叫徐晴梅,是個領(廩)生(秀才考得好可以領一筆獎學金,稱廩生),也是我父親的朋友。”

  徐晴梅(1876—1939),根據其長子徐家增所撰《校長徐晴梅傳略》記述:“先父徐承煦,字振聲,號晴梅,光緒二年(1876)生。1892年錄取前清秀才,1903年食廩餼。曾任烏鎮分水書院、植材小學教員、校長共九年。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是時正入學于植材小學,受業于先父。”這段文字正好與茅盾回憶錄相符。這是對茅盾的手稿所述:“(1907年)轉入新辦的植材高等小學。植材的前身是中西學堂。”的又一佐證。

  民國始(1912年),植材小學校長由沈頌年擔任(根據其孫子沈學海提供的資料顯示,其祖父沈頌年于民國元年至1913年8月擔任植材小學校長)。由此推算,徐晴梅任校長時間在1907年至1911年。共5年。據茅盾手稿所述,“教國文的有四個老師,一個就是王彥臣(筆者注:“一大衛士”王會悟的父親)……他教的好像是《禮記》。一個叫張濟川,外鎮人,他是中西學堂的高材生,由校方保送到日本留學兩年回來的,他教《易經》,又兼教物理和化學……另外兩個國文教師都是鎮上的老秀才,一個教《左傳》,一個教《孟子》。”教《孟子》的老師叫周淵如,有一次解釋“棄甲遺(曳)兵而走”一句時,把“兵”解釋為兵丁。少年茅盾向他提出疑問,他硬不認錯,直鬧到校長那里。校長徐晴梅大概覺得不能讓老秀才在學生面前丟臉,就說:“可能周先生說的是一種古本的解釋吧?”教《左傳》的老師叫張之琴,知識淵博,教學有方,因材施教,對少年茅盾好評有加。茅盾有個同學叫沈志堅,于1944年在《文壇史料 ·懷茅盾》一文中稱“我與茅盾同在這學校里(即植材小學)讀書。我年十五,讀于高等三年級,他少我一歲,反在四年級將于年終畢業了。我們因為同是寄宿生,日間雖不同課堂,夜間則同室溫習睡覺,所以常在一起切磋琢磨。久相與處,意氣復投,遂訂為昆弟之交。屈招算來,已有三十余年了。當時他的國文成績,已為全校冠軍,教師張之琴先生曾撫其背道:‘你將來是個了不得的文學家呢!好好地用功吧!’他聽了這種獎勵的話,益加奮勉。”

  這段話對于當年茅盾在植材小學就讀時的兩冊《文課》(即作文本),是最好的佐證。1980年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文物倉庫的“舊書山”中找到的這兩本《文課》共三十七篇文章。其中長短不一的眉批、夾批和總批約有上百條。

  從國文老師所寫的評語中,可以看到字里行間給予他的學生以極大的鼓勵和啟發。例如,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論》一文審閱后,教師無比興奮地批曰:“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秦始皇、漢高祖、隋文帝論》閱后贊賞道:“目光如炬,筆銳似劍,洋洋千言,宛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可以想象,這位老師以深邃的洞察力,似乎已看到一顆文學新星在東方冉冉升起。作為文學巨匠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是多元的,但小學老師在辛勤培育中所傾注的心血也是不可低估的。這位國文老師不僅能“識才”,而且善于“育才”。在《學部定章學生畢業以學期為限論》一文中,少年茅盾主張打掉束縛人們的老框框,提出要打破學部關于學生能否畢業“惟學期是察,而學力不論”的定章,老師立即站到學生一邊,評曰:“急思升學,冀看祖鞭,實屬有志。”教師如此善于激勵學生,無疑使茅盾在文學大道上起步時就獲得了奮力前進的動力。

  ○高玉林 桐鄉市作協會員,烏鎮植材小學退休。

桐鄉發布官方微信
桐鄉時間官方微信

相關新聞:

【 桐鄉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