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李
自從母親過世,父親一人十分冷清,難免懷舊。他跟我說起諸暨蠶校往事。
父親1943年出生于浙北桐鄉縣。1960年,梧桐農中派他到公社農技站做義工,不久又推薦他參加浙江農業大學的特招考試。考試科目是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和化學,后兩門沒有學過,化學交的是白卷。小學初中加起來斷斷續續總共只上過四年學的父親被順利錄取,被安排在浙農大蠶桑系附設的中專部,學校地點在紹興地區的諸暨縣,正式校名是諸暨蠶桑學院。
深知農民苦難,父親理所當然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期末考試,十幾門課平均九十八分多,總分全班第一。寒假結束返校,在布告欄赫然看到,他已經被校長任命為班長。
學生有助學金,每個月三元、兩元或一元不等,由班長、班級學生會負責人和團支書三人評定。父親是家中長子,弟弟妹妹多,經濟相當拮據,但他始終把自己排在末等。
其所在班級,學生多來自社會,學校好像不是很重視,任課老師比較一般。為了全班同學的利益,父親通過《班長日志》與教導主任溝通,調換了幾個老師,甚至班主任也改由黨委辦公室主任應玉荷女士兼任。應老師特別器重我父親,私下承諾:“將來你想去哪里,就分配你去哪里。”
父親一個月的糧食定量只有二十八斤半,吃不飽。幾個女同學曾送米給我父親。胡小明來自紹興,家住魯迅紀念館旁,是送米最多的女同學。她還要給我父親翻被子,我父親婉拒。彼時他心思都放在學習上,沒有談戀愛的想法。
1962年6月,晴天一聲霹靂:因為國家困難,離畢業還有一年的全班學生,被要求“從哪里來,回哪里去”。有同學憤怒到砸壞教室里的課桌椅。父親無奈離開生活了兩年的諸暨,回到梧桐公社逾橋大隊幫岸頭生產隊,在尚未通電的老家做農民。
胡小明寄來個人小照。一個是城里人,一個是鄉下人,在城鄉差別巨大的當時,根本不現實。父親只能拒絕人家。
父母結婚后,母親發現胡小明的照片,毅然決然撕毀。
1962年,幫岸頭生產隊全年蠶繭總產量才八百多斤。第二年起,由父親負責大隊蠶桑并兼管生產隊蠶桑,連續三年,生產隊蠶繭產量每年遞增八百斤,1965年達到三千兩百斤。父親被縣農水局選去擔任蠶桑技術輔導員,1967年開始管全縣蠶桑。次年造反派掌權,農水局沒法呆,只好再次回鄉。
1975年,父親是大隊民辦教師。農忙假里,他和一個青年農民被大隊派到杭州地區買桑葉。在火車站候車,身后有人喊他名字:“李福鈿!”是十幾年未見的胡小明,和娘一道坐火車。匆匆說了幾句就各自上車。那是兩人離開諸暨蠶校后唯一的一次見面。
從1962年,到2022年,六十年彈指一揮間。長興縣徐培元叔叔、上虞縣吳春芳叔叔、寧波市錢金標叔叔、杭州市留下鎮吳志堅叔叔、義烏縣朱樟法和陳沛雨叔叔、開化縣徐登高和葉開華叔叔,您幾位還好嗎?我父親的三位室友,吳興縣蔣貴全叔叔、嘉善縣錢補金叔叔、海寧縣鹽官鎮錢順發叔叔,都好吧?
父親當過十年中學校長。今年八十歲的他,一口氣報出諸暨蠶校十幾個中專同學的名字。六十年過去了,這些名字始終印在他腦海。
話說美麗的胡小明阿姨,您在哪里?現在好嗎?
(苦李 中學語文教師,著有《道旁》等,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