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桐鄉。能喚醒鄉愁記憶的,不只是熟悉的風景,更有那忘不掉的“家鄉味”。“桐鄉風物”欄目,聚焦桐鄉獨具特色的風物特產,帶你尋找記憶里的“桐鄉味道”。
說到弄堂,你能想到什么?是吃過晚飯搬出藤椅昏黃路燈下搖著蒲扇乘風涼的愜意辰光,還是一到飯點前門阿婆灶間窗縫里偷跑出來的菜籽油香,是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從巷頭響徹巷尾的追逐嬉鬧聲,亦或是弄堂口那家開了三十年有余吃食店里流淌出的裊裊煙火氣?
如果把縱橫交錯的道路比作城市動脈,那么,這些遍布全城,盤旋在建筑與建筑之間,細小又充滿了生機的小通道,像極了我們城市的毛細血管。
弄堂,這一吳語片區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桐鄉同樣有著相似的演繹。它們大多隱于市井深處,不起眼,卻構成了桐鄉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藏著最純正的桐鄉“滋味”。
崇福
京杭運河水浩浩湯湯,挾南宋都城臨安繁華氣息而來,穿春風大橋而去,將崇福的歷史風云留在了橫街的“七十二條半弄”里。尋找弄堂里的桐鄉“滋味”,必然避不開崇福這座有著千年建縣史的古城。
橫街東西走向,呈魚骨狀橫臥在京杭運河西岸,兩側伸出許多南北向的弄堂,西寺弄、保安弄、立總管弄,林林總總,舊時有“七十二條半弄”之稱,可見數量之多。
縣街與橫街相交,雖然名為“街”,其實喚作“弄堂”更合適,寬度最多三米,前后不過百余公尺,是江南地區典型的小巷里弄。但就是這短短的百米弄堂,卻好似包容了世間萬物般豐富異常,做鐘表修理的、電器維修的、絲綿被套批發的,還有藏在縣街牌坊后的徐氏糕點。
徐氏糕點是一家在崇福開了近30年時光的老店,經營老式糕餅,以前開在橫街,后來兜兜轉轉搬到了縣街的牌坊下,到如今也有十幾年時間。
徐氏糕點的當家產品當屬桂花糖年糕和雞蛋糕嵌蜜糖糕,這從老爺子徐成如掛在弄堂口的招牌上即可得知。雞蛋糕嵌蜜糖糕,又稱金鑲白玉嵌,是由雞蛋糕和蜜糖糕兩樣糕點合成的食物,兼具香甜和軟糯。蒸至熟糯略透明的蜜糖糕,嵌入新鮮出爐黃澄澄的雞蛋糕里,饞得人口水直打轉。
徐氏糕點能在崇福保持30年不衰,自然是有些名堂在的,“如果從父親那代算起,可以算是百年手藝了。” 徐成如打趣地說道。時間退回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旬,那是一個下崗潮頻繁造訪的年代,也是個體戶迸發的黃金時代,30歲出頭的徐成如從“春香齋”糕餅師傅出身的父親手里接過衣缽,成為徐氏糕點的第二代“守藝人”。
用最笨的方式向時代致敬,這是對徐氏糕點最生動的注解。店里的糕餅全部沿襲老底子的做法,全手工制作,從太陽升起的清晨到星光落盡的深夜,一塊木制的上了年紀的操作臺,承載了徐成如全部的生活軌跡。
離開縣街,沿著崇德中路一路向西,不消多時,太平弄便豁然眼前。說起太平弄上的桐鄉“滋味”,最知名的當屬弄堂北口咬三包子店的鮮肉大包。
開店的陳品偉,因家中排行老三稱為咬三。桐鄉一帶的稱呼是極其有趣的,大家習慣于在名字前加個“咬”字以表示親昵,如桐鄉出名的“杭嘉湖咬強羊肉面館” ,名字來源也大多如此。
雖然開在弄堂里,卻一點不妨礙崇福人對咬三包子的追捧。店里四五張桌子永遠坐滿了食客,新鮮出籠的包子總是被搶購一空,若是起床時間晚了,趕到時大概率只能得到 “明早再來”的答復。
咬三包子店的鮮肉大包能出名,首先就贏在這個頭上,手掌大的包子分量感十足,一個下肚就讓人直呼“飽”。若真有人能吃下兩個,尊稱一聲“勇士”也未嘗不可。
除了個頭大,包子皮也是一絕。不同于北方講究面皮勁道,咬三包子的包子皮松軟中帶有韌性,蓬松又不失嚼勁,也說不上來有多出眾,但只要一入口,兒時的熟悉感涌上舌尖,那些遙遠的記憶,那些埋藏在心底的鄉愁,便都回來了。
烏鎮
如果說崇福的弄堂,流淌著的是千年的運河水,那么烏鎮的弄堂里,則是望不到頭的青石板路和濃濃化不開的水墨江南。
烏鎮的弄堂往往藏在深閨,不露聲色。在這里,時光仿佛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住在這里的居民也依然保持著老底子時的生活習慣,臨河而建的水閣,靠岸漁船上的叫賣,只在細節處才能看見歲月沖刷的痕跡,一如烏鎮的南花橋一帶。
南花橋一帶到底屬于東柵還是南柵,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里是烏鎮人主要的生活區,藏著不少老烏鎮人記憶里的小吃食。
走過南花橋,著名的南花橋羊肉館就在橋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吹進烏鎮。老板謝林根響應國家號召,從務農的鄉下來到烏鎮鎮上做起生意。憑借對湖羊的熟悉,順理成章開起羊肉面店。
謝林根的羊肉面是有些講頭的。羊肉講求一個原汁原味,不放過多調味料卻一點吃不出膻味。面用的是烏鎮本地的堿水面,外形扁寬,韌性足,易掛湯,更入味。也正因此,吸引了一幫忠實的老主客,其中就包括了紅色攝影家徐肖冰。
2001年,烏鎮旅游開發的第一年,徐肖冰與妻子侯波來到烏鎮采風,烏鎮浮瀾橋邊是徐肖冰曾經的外婆家,他童年的美好記憶大多都與烏鎮有關。在烏鎮采風的一個月時間里,南花橋羊肉館成了夫妻二人的固定早餐就餐點,凌晨3點準時到達,吃過一碗羊肉面后便開啟一天的采風工作。
再到后來,攝影集出版,謝林根羊肉館的身影定格在了影集的“枕河人家”里,也爬上了食客老饕的心頭,成了烏鎮美食演義里的重要一筆。
舊時的烏鎮,除了飲食店,就要數糕餅糖果店最多了。這些糕餅糖果店,大多采取前店后作坊的形式,以頤昶、久豐、萬泰、吳聚盛、張聚豐、泰豐等最為出名。百年風云變幻,舊日時光已去,飲食文化卻依舊流傳,經歷了六代傳承的老字號頤昶糕點,如今就藏在南花橋附近的錢家弄里。
錢家弄的入口并不起眼,在常豐街去往北花橋方向,沒有任何路牌或標志,稍不留神就可能錯過。這是一條極窄的巷子,僅容一人通過,若是面對面撞上,一人還得側身讓行。本還疑慮這樣狹小逼仄的空間怎能開出一家店來,卻不料越走越寬,深處原來別有洞天。
頤昶糕點的招牌是老烏鎮人最愛的甜口點心定勝糕。定勝糕由粗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做成,嵌入新鮮現做的手工豆沙,放在花朵形狀的梨木糕模定型,再在自制的小蒸爐上蒸上幾十秒,最后撒上紅絲綠絲即可出爐。
定勝糕外形小巧可愛,仿佛一朵熱乎乎的白色云朵,送入口中,蓬松的米粉在嘴里淡淡化開,夾雜著一股若有似無的玫瑰香味,緊隨而來的是綿軟細膩的豆沙。
我們到達時,正巧碰上了從嘉興市區專程騎車前來購買定勝糕的老烏鎮人,每次十塊,吃完再來。如今雖然定居嘉興市區,但長在烏鎮弄堂的他,始終對這味兒時滋味抱著最深的留戀。
城市的腳步快步向前,我們身處的地方,面貌日新月異,我們總是在匆匆趕路,卻忘了那些被我們遺忘在角落的生活空間。如今的弄堂,仿佛一個固守原地的老人,以不可抗拒的速度萎縮變老,那些來自孩童的嬉笑打鬧聲,那些三兩成群閑話家常的談笑聲,那些交織著人情和溫情的煙火味,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里。
你有多久沒有回過弄堂了?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